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问题解决(1)》说课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问题解决(1)》说课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问题解决(1)》
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目录
教材、学情分析
01
目标、重难点分析
02
教法、学法阐述
03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04
教材分析
本课《问题解决(1)》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第6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应用板块。教材通过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如分物品、安排活动等),帮助学生将已学的除法计算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脉络:本单元前5课时已系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竖式计算及验算方法,本课是综合应用的起点,后续课程将逐步增加问题难度(如两步运算)。
教材意图: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学模型,培养应用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问卷创建学情调查
制定问卷
收集信息
分析学情
读题障碍:
建模困难:
验证意识薄弱:
对“平均分”“包含除”等关键信息提取能力不足;
难以将生活问题转化为除法算式;
忽略用逆向思维检验结果合理性。
学情分析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验算验证结果。
用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方向,
生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正确列出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类实际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并尝试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验算验证结果。
重点
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分水果、布置会场等场景)、问题驱动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解题策略)、实践操作法(利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教具:多媒体课件(含动画分物情境)、题卡、磁性贴图;
学具:小棒(每组48根)、任务单(含不同难度的问题);
环境:将课桌按4人小组排列,便于合作学习。
情景导入
我们年级有95人。
每桌坐8人。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探索新知
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我们年级有95人。
每桌坐8人。
怎样列式呢?
95÷8=
95÷8=
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
9 5
8
8
5
1
1
8
7
1
11(张)……7(人)
95÷8=
11(张)……7(人)
表示什么?
95名学生,8人一桌,能坐满11张桌子,还剩7人。
剩下7人怎么办?
想一想
95÷8=
11(张)……7(人)
11+1=12(张)
答:至少需要12张桌子。
我们年级有95人。
每桌坐8人。
需要再加1张桌子
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1.有15位老师要乘坐出租车去开会。每辆出租车坐4人,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
15÷4=
3+1=4(辆)
答:至少需要4辆出租车。
3(辆)…… 3(人)
练习巩固
五,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解决除法问题的步骤(读题→找关系→列式→计算→检验)。
情感升华
2、教师提问:“今天的小组合作中,谁的方法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设计意图:渗透合作学习价值,培养反思习惯。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56页)
第3题:60米布做窗帘,每幅用4米,能做多少幅?
第5题:提出一个用“84÷4”解决的问题。
2、选做题(实践任务)
调查家中一周的用水量,计算平均每天用水量。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1)
分水问题:96÷3=32(瓶) → 总数÷份数=每份数
买本子:72÷6=12(本) → 总价÷单价=数量
关键步骤:找关系→列式→计算→检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学具操作和对比分析,学生能区分不同除法类型;
改进点:部分小组讨论时分工不明确,需提前制定角色(记录员、汇报员等);
生成资源:拓展题中“余数处理”引发激烈争论,可设计专题探究。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通过以下策略落实核心素养:
生活化: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景,降低认知负荷;
结构化:对比分析两类除法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深度化:通过验算、余数处理等环节培养高阶思维。
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