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中考试高一 地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双子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其母体是小行星。12月14日,2021年度最后一场大规模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迎来收官大戏,并于14日凌晨达到巅峰。据此完成以下两题。1.双子座流星雨的流星主要来自( )A. 地月系 B. 双子星系 C. 太阳系 D. 河外星系2.双子座流星雨母体的特点是( )A. 本身可以发光 B. 围绕太阳运转 C. 存在卫星环绕 D. 体积质量较大读太阳黑子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黑子位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 )A. 太阳风 B. 日冕层 C. 色球层 D. 光球层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 )A. 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中断B. 使地面发生地震,发生磁暴现象C. 使赤道上产生极光D. 干扰大气环流,使得全球天气与气候产生异常5.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 )A. 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 内部的核裂变反应C. 炽热气体的燃烧 D. 外部剧烈的太阳活动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六题。6.与现代相比,中生代全球气候的总体特点是 ( )A. 暖干 B. 冷干 C. 冷湿 D. 暖湿7.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 海平面上升 B. 冰川范围扩大C. 全球平均气温较高 D. 许多生物向高纬度迁移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生物繁盛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C. 元古宙→显生宙→太古宙 D. 哺乳动物→爬行运动→两栖动物9.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 生物的进化不能适应环境C. 偶发自然事件可能导致全球物种大规模的灭绝D. 生物的进化是完全随机的10.根据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知识,可知 ( )①任何地层都含有生物化石 ②地层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③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④生物的进化是可逆的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11.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B. 古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使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趋于一致C. 中生代晚期,形成了联合古陆D. 新生代,环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中国的地层,必须用中国人的仪器来看清,我国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破解了石油钻井、测井领域“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和随钻测井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瞄着”油层去,“看着”边界钻,把地层中的油藏“吃干榨净”。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C、E、G、H代表区域,D、F代表边界)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2.材料中提到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地下钻探活动,钻探活动一般位于 ( )A. 区域C B. 区域E C. 区域G D. 区域H13.地震波也可用于探测地下物质,当遇到油层时,地震波的传播将如何变化 ( )A. 横波和纵波均停止传播 B. 横波停止传播,纵波继续传播C. 横波继续传播,纵波停止传播 D. 横波和纵波均继续传播14.下列能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的是()A. 化石种类和数量 B. 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C. 岩石的绝对年龄 D. 化石的埋藏深度碳排放,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的过程,其目前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图示意2018年全球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完成下面小题。15.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A.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 削弱太阳紫外线C.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D.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6.中国和全球相比,碳排放中占比差异最大的是( )A. 电力和供热 B. 制造和建筑C. 交通运输 D. 其他17.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合理措施有( )①提高煤使用量②开发清洁能源③采用固碳技术④砍伐原始森林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下图为北美部分区域某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天气图,在此刻之前,M地附近经历了天气系统的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图示天气形势最可能出现在( )A. 一月 B. 四月 C. 七月 D. 十一月19.此时西海岸( )A. 气压比同纬度两侧高 B. 气压比同纬度东海岸高C. 南部容易出现晴朗天气 D. 南部容易出现阴雨天气20.M地在此刻之前最有可能经历了( )A. 暖锋的形成 B. 暖锋演变成冷锋C. 大风降温 D. 高压脊变低压槽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下图示意神州十七号发射过程中穿过的局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以下各题。21.该大气层主要属于( )A. 对流层 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22.能正确表示该高度气温变化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3.该高度所在大气层大气( )A. 全部处于电离状态 B. 以平流运动为主C. 温度上部冷下部热 D. 会产生极光现象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河水灌溉,灌区内耕地与荒地交错,荒地分布于耕地的间隙和湖泊(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称湖泊为海子)的周围。耕地——荒地——海子是河套灌区重要的水循环系统(如下图)。经实验研究,在灌溉期,灌溉水和雨水对耕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94%和6%,耕地地下水和降雨对荒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71%和29%……。完成下面小题。24.推测灌溉期海子的水源的直接来自( )①荒地地下水②降水③耕地地下水④灌溉水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25.在灌溉期,耕地——荒地——海子水循环系统中,水体的相互转化顺序合理的是( )A. 海子——蒸发——地下水——降水——灌溉水B. 降水——地下水——海子——灌溉水——蒸发C. 灌溉水——地下水——海子——蒸发——降水D. 地下水——灌溉水——海子——降水——蒸发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26.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海水性质及曲线变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密度曲线与②温度曲线变化一致 B. ①密度:由赤道附近向极地递增C. ②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 D. ③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7.下列关于海水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②“海中断崖”是因为海水密度突然变大③有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盐度低 ④大河的入海口处,海水密度一定变低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依据河口地区海水涨潮平均流量与河流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之比,将河口附近盐淡水混合强度由弱到强分为三种类型:A型≤4、40>B型>4、C型≥40)。下图为“我国部分河口盐淡水混合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28.图中,盐淡水混合强度最弱的河口位于 ( )A. 辽河口 B. 黄河口C. 长江口 D. 钱塘江口29.钱塘江口涨潮平均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口形态,外宽内窄 B. 位于沿海,风力强劲C. 天体作用,引潮力大 D. 河流短小,径流量少30.忽略海水涨潮平均流量影响,我国各河口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为 ( )A. 由北向南逐渐增强 B. 夏季多雨时期减弱C. 朔望大潮时期增强 D. 南方地区变率较大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6分)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演化过程。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图,右图为各圈层相互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和生物圈等共同组成地球的 (填“外部”或“内部”)圈层。B为 圈,对应右图的 (填数字)。②对应左图的 (填字母)。(2)甲界面表示 面。判断甲界面出现的依据是 。(3) 层以上是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图中的 (填字母)和 (填字母)的顶部。同时该层也被认为是 的发源地。(4)④圈层的出现,是地球①②③圈层长期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又参与了对①②③圈层的改造。隐生宙时期演化成的大气、水等为生命的孕育提供了条件,带来了 纪生命大爆发。在古生代晚期形成联合古陆,生物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植物进入 (种类)大发展时期,陆地上森林茂盛,为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活创造了条件。鱼类在 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动物从 到 ,是动物界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3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某高中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M(如图所示)。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M的偏动情况。材料二:图左和图右。(1)该实验模拟的原理最可能是(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大气受热过程 D.水循环过程(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M向 (左或右)偏,图左中电炉对应图右中的 (填字母)。(3)将下列各环节序号,按该原理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填入相应方框内。E 、F 、G 、H ,画出热力环流箭头。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空气垂直运动④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4)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纸片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 (写出两条)。33.(10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密切相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图Ⅱ为太阳系部分示意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具有 、 、 三大特征。(2)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B.太阳能够昼夜不停地为地球提供稳定的能量C.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D.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少(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巨大,图Ⅰ为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在A层的太阳活动是 和 ,其中属于太阳活动主要标志的是 ;它的活动周期大约是 年。(4)请举例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各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图Ⅲ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其划分依据是 。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请根据图Ⅲ说明软流层的大致位置 。(6)爬行动物出现和盛行的地质时代分别是 和 。人类是自然环境发展、地球演化的产物,人类产生的地质年代是 代。34.(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甲图为我国某地水循环示意图,乙图为该地自然状态和城市化后洪水过程线示意图。丙图为甲图城市中心的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材料二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1)甲图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判断依据是 。(2)乙图中城市化后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甲图中⑦ (增加或减少)和⑨ (增加或减少)引起的。(3)陆地与海洋昼夜温差更小的是 ,请从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角度分析原因。(4)请将丙图中城市花园各层次功能进行匹配:(各空均单选)树皮覆盖层: ;种植土层: ;砂层、砾石层: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35.(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水常年较稳定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叫作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域高的洋流叫暖流,反之叫寒流。洋流对海上航行、海洋生物、沿岸气候以及海洋污染都有一定的影响。下图为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图。(1)判断①②洋流的性质,并分别说明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2)说明当船舶航行至甲海域时,可能面临的主要威胁。(3)简述③洋流对原油泄漏海域的影响。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流星雨的流星主要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而火星和木星都属于太阳系以内,不属于地月系,因此小行星带也属于太阳系,故A错误,C正确;双子星系是距离太阳系较远的两颗恒星系,河外星系位于银河系以外,排除BD。答案C。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双子星流星雨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因此双子座流星雨的母体是小行星,行星本身不发光;围绕太阳公转,故A错误,B正确;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数量较多,没有卫星环绕,且体积质量较小,故CD错误。答案选择B。3.【答案】D【解析】太阳黑子主要出现在光球层上,D正确,A、B、C错误。4.【答案】D【解析】当黑子增多时,说明此时太阳活动强烈,太阳活动会干扰气候,使旱涝灾害频繁,气候异常,D正确;黑子增多时,耀斑爆发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而非长波,A错误;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造成,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高层大气,C错误。5.【答案】A【解析】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正确,BCD错误。6.【答案】A【解析】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读图可知,与现代相比,中生代平均气温偏暖,平均降水量偏少,因此为暖干, A正确,BCD错误。7.【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第四纪与新生代其他时期相比,平均气温偏冷,平均降水量差异不大。因此气温低,冰川融水减少,海平面降低,A错误;气温低,冰川范围扩大,B正确,C错误;因气温低,生物会向低纬度迁移,D错误。8.【答案】B【解析】植物的进化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为古生代早期生物,鱼类为古生代中期生物,恐龙为中生代生物,B正确;以时间为序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错误;动物进化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D错误。9.【答案】C【解析】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生物灭绝与环境密切相关,恶劣环境不适宜生物存活,A错误;生物的进化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环境,B错误;偶发自然事件可能导致全球物种大规模的灭绝,如行星撞击地球,C正确;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从无氧环境到有氧环境,D错误。10.【答案】B【解析】生物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形成条件,并非任何地层都会含有生物化石,①错误;地层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地层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②正确;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由简单向复杂演化,③正确;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④错误。故选B。11.【答案】A【解析】晚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故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期,A正确;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由于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B错误;古生代晚期形成了联合古陆,C错误;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D错误。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和随钻测井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可知钻探活动一般位于地壳(C区域),因为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A正确,BCD错误。13.【答案】B【解析】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当遇到油层时,油层为液态,横波停止传播,纵波继续传播,B正确,ACD错误。14.【答案】C【解析】化石种类和数量,化石的埋藏深度不能准确地确定地层形成时间,AD错误;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无法确定地层的形成时间,B错误;岩石的绝对年龄,可以确定地层的形成时间,C正确。15.【答案】A【解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动物呼吸作用的产物,A正确。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二氧化碳不能削弱紫外线,B错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氢、氧、氮、硫、磷、硅,不包括二氧化碳,C错误;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不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A。16.【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电力和供热”是中国和全球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但碳排放占比差异最大的是表现在“交通运输”上,占比相差16%,差异最小的表现在“其他”,占比相差仅有3%,电力和供热占比差异9%,制造和建筑占比差异9%。故选C。17.【答案】B【解析】提高煤使用量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砍伐原始森林会减少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均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升高,加剧全球变暖,①④错。开发清洁能源,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采用固碳技术也可以减少碳排放,均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②③正确。故选B。18.【答案】A【解析】区域表示北美地区。图中,根据站点气温可知,陆地上气温多为0℃以下,可判断为冬季,且区域多高压系统,最可能出现在1月前后,A正确,BCD错。故选A。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判断,西海岸的等压线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所以西海岸的气压值比同纬度的两侧低,且读图可知,西海岸气压比同纬度东海岸低,A、B错误。读图,西海岸南部出现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低压槽覆盖了西海岸大部分地区,容易出现阴雨天气,D正确,C错。故选D。2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此刻之前,M地附近经历了天气系统的演变,读图,M地东侧出现锋面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系统中的冷锋向东南方向移动。同时,M地东北侧也有冷锋系统,应是受强大冷高压的影响,推动冷空气向东南方向运动。图中两个冷锋系统的锋线几乎重合,M地气压高,气温低,由此可推测M地在此刻之前最有可能经历了冷锋的合并,由于该地区之前受冷锋影响,故其最可能经历大风降温;因其之前位于锋面气旋左侧,受冷锋影响,不可能形成暖锋;之前该地受低压槽带来的冷锋影响,此时受冷高压控制,并不是高压脊变低压槽,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21.【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大气的高度在50千米以上,属于高层大气,C正确;对流层平均高度约12千米,平流层高度约12~50千米,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内,ABD错误。22.【答案】A【解析】高层大气的温度在50~70千米,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之后随高度升高而上升,与①符合。故选A。23.【答案】D【解析】高层大气中,只有电离层处于电离状态,A错误;以平流运动为主的是平流层大气运动特征,B错误;温度上部冷下部热的是对流层,C错误;高层大气会产生极光现象,D正确。24.【答案】C【解析】读图联系材料“荒地分布于耕地的间隙和湖泊的周围”可知,海子的周围是荒地,其水源不可能直接来看于耕地地下水和灌溉水,③④错;由材料“在灌溉期,灌溉水和雨水对耕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94%和6%,耕地地下水和降雨对荒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71%和29%”可知,灌溉期耕地地下水以灌溉水补给为主,而荒地地下水又以耕地地下水及降水补给为主,由于荒地地势高于海子,因此灌溉期海子的水源直接来源于荒地地下水及降水,①②对。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25.【答案】C【解析】读图联系材料“在灌溉期,灌溉水和雨水对耕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94%和6%,耕地地下水和降雨对荒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71%和29%”可知,耕地地势高,畦灌借助重力作用让水流沿畦沟流动并浸润土壤,故灌溉水会下渗到土壤以及地下水层转为地下水,而地下水会沿着坡体自流到海子,海子水通过蒸发会转变为降水,其顺序应为灌溉水—地下水—海子—蒸发—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26.【答案】B【解析】①由低纬向高纬增大,为密度曲线;②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为温度变化曲线,读图可知,①密度曲线与②温度曲线变化不一致,A错误,B正确;②为温度变化曲线,③为盐度变化曲线,CD错误。27.【答案】A【解析】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有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低,蒸发少,海水盐度低,①③正确;“海中断崖”是因为海水向深处密度突然变小,②错误;大河的入海口处,河水稀释作用强,海水盐度较低,但海水密度受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的共同影响,其密度不一定变低,④错误。故选A。28.【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辽河盐淡水混合强度为B型、黄河盐淡水混合强度为A型、长江盐淡水混合强度为B型、钱塘江盐淡水混合强度为C型,盐淡水混合强度最弱的河口位于黄河口,B正确,ACD错误。29.【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钱塘江河口呈现出喇叭形,河口形态,外宽内窄,使得潮水涌入量大,A正确;长江口、黄河口均位于沿海、受天体引力作用,但涨潮平均流量较小,BC错误;河流短小,径流量少与涨潮平均流量关系不大,D错误。30.【答案】B【解析】海域盐度从副热带海域向南北递减,我国河口盐度不会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增强,A错误;夏季降水量增多,河流径流增多,稀释增强,河口盐度减弱,B正确;不考虑海水涨潮平均流量,C错误;南方地区径流量变化较小,河口盐度变化率小,D错误。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外部 水 ① A(2)莫霍面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3)软流层 C D 岩浆(4)寒武 蕨类 泥盆纪 水生 陆生32.【答案】(1)B(2)右 B(3)① ③ ④ ② 逆时针(4)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电炉的功率和冰块的数量33.【答案】(1)木星 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2)A(3)耀斑 日珥 耀斑 11(4)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信;干扰磁场,产生磁暴;极光。(5)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上地幔上部(6)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34.【答案】(1)海陆间循环 依据:(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陆地径流流入海;(或者水循环在海陆空间完成;)(2)减少 增多(3)海洋 理由: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白天升温慢,气温低于陆地,夜晚降温慢,气温高于陆地;所以海洋温差小于陆地。(4) D A C35.【答案】(1)①洋流为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②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2)洋流从高纬度地区带来冰山,威胁海上船舶航行安全;寒暖流交汇,多形成海雾,对船舶航行不利(3)洋流的流动会使墨西哥湾石油泄漏海域海水净化速度加快;同时,泄漏的石油被洋流带到其他海域,从而扩大了污染范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