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易错易混点梳理(中国古代史10个+中国近现代史8个+世界史12个)一、中国古代史易混易错点10个1、不能正确区分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皇帝制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的制度,世袭制源于夏朝,分封制是中国古代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皇帝制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2、混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创立,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强化和完善,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权力收归皇帝一人手中,皇权不断集中。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分:君主专制指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不能正确区分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4、混淆各个时期使用的货币5、混淆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0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传统主流思想基础。【02】秦朝: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焚书坑儒。【03】汉朝:①初期:采用道家学说,实施休养生息政策。②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推行如雪教育,儒学正统地位确立。【04】隋唐:科举制建立与初步发展,儒家学说成为主要考试科目。【05】两宋:重文轻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06】明清:八股取士,思想僵化。6、混淆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管理的具体措施【01】新疆地区: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立伊犁将军。【02】西藏地区:唐朝采取和亲的方式,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清朝册封和设驻藏大臣等。【03】台湾地区:三国时期:孙权曾派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流求(今台湾。元朝时期: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这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首次建立的官方管理机构。清朝时期: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宽甸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和开发。7、不能正确区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军事战役及影响【01】先秦时期涿鹿之战:发生在黄帝和炎帝部落之间,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商朝灭亡,西周建立。【02】春秋战国时期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战役,孙膑的智谋在此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的决定性战役,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大败,秦国国力大增。【03】秦汉时期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奠定了楚汉相争的基础。垓下之战: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建立汉朝。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的爆发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奠定基础。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参战方为东晋和前秦,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成功保卫了国家。【05】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反叛中央政府的战役,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冲击。黄巢起义: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对唐朝的灭亡起到了推动作用。【06】宋元明清时期澶渊之战:是宋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之后签订的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澶渊之盟的缔结,结束了宋辽之间长期战争的状态,为双方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郾城大捷:郾城大捷则发生在南宋时期,是岳飞抗金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岳飞指挥的宋军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主力,给金军以沉重打击。8、不能正确区别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1)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2)公元386年拓跋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统一了北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10世纪,契丹族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辽朝。(4)11世纪,党项族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5)12世纪,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6)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后来统一全国。(7)17世纪初,女真族的后裔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9、混淆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战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民族进一步交融创造了条件,加速北方封建化。第三次,宋元时期,政权并立;民族间的交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频繁的战争,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高潮,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民族交融的方式:民族迁徙,经济文化交流,战争,改革。10、不能正确区别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01】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造纸术 概况 (1)西汉: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优点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易于推广传播 造纸术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影响 (1)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1)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治疗方法;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2)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麻醉药);创编“五禽戏”。(3)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地位)。【02】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3)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03】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1)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3)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04】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本草纲目》是明代的李时珍写的药物学著作。(2)《天工开物》是明朝的宋应星的科技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科学巨著。二、中国近现代史易混易错点8个1、混淆两次鸦片战争2、不能正确区分各个不平等条约时间 事件 条约 影响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等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不能正确区别各个历史时期军队的名称【01】国民革命军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沿用原国民革命军番号,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起义部队主力,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失败后,余部由朱德、陈毅等率领经江西转入湖南南部,进行游击战争。这一番号即自行消失。【02】工农革命军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湘鄂赣边界秋收起义。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此后,各地党领导的起义武装大多使用这个名称。【03】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4月下旬,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民军,转战到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5月4日,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 年5月25日,党中央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建立过3个方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04】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05】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6月下旬,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全面爆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取消,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0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时期。4、混淆改变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01】鸦片战争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02】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注意区别: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民族振兴的转折点。)【0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混淆各个时期中共会议【01】中国共产党诞生相关会议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中共一大 1921.7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 1922.7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02】国共对峙期间相关会议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八七会议 1927.8.7 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古田会议 1929.12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遵义会议 1935.1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03】抗战期间相关会议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中共七大 1945.4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04】社会主义建设相关会议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中共八大 1956 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0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相关会议: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中共十二大 198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 1987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共十四大 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五大 1997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十六大 200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共十七大 2007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十八大 2012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深化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十九大 2019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6、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01】工农武装割据时期:(1)时间:1927-1937年(2)政策:打土豪分田地。【02】抗日战争时期:(1)时间:1937-1945年(2)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03】解放战争时期:(1)时间:1947年(2)政策: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04】建国初期:(1)时间:1950-1952年底。(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 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0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时间:1953-1956年(2)政策: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0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时间:1958年(2)政策:扩大公有制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07】改革开放新时期:(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怎任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7、不能正确区别各个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0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1)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同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②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3)万隆会议①时间:1955年 ②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02】20世纪70年代外交:(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2)中美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近20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03】全方位外交(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外交成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4)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8、不能正确区别现代史的四个历史阶段【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0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0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0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底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世界史易混易错点12个1、混淆世界古代三大宗教2、不能正确区分古代亚非文明成就3、混淆不同时期的罗马称呼及法律4、不能正确区别西欧庄园与租地农场、手工工场【01】西欧庄园:定义与性质:西欧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经济单位,它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具有封闭性。庄园的土地通常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经济形态: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为了满足本庄园内的消费需要。【02】租地农场:定义与性质: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农场主自己只有部分土地或没有土地,主要靠租入农场、雇用农业工人进行耕作,并按照契约规定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地租。租地农场的出现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03】手工工场:定义与性质: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之一,它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生产方式: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进行集中的、有分工和协作的生产。社会影响:手工工场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使分工和协作成为可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混淆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01】文艺复兴发生在14至16世纪,是资产阶级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文艺复兴的核心是提倡恢复“人性”(即感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02】启蒙运动发生在17至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崇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03】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6、不能正确区分英国、美、法资产阶级革命7、混淆世界近代资产阶级重要的法律文献8、不能正确区别俄(苏)、日、美三国的改革【01】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背景 沙皇专制与农奴制的俄国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缓慢 ①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目的 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度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时间 18世纪初 1861年领导者 彼得一世 亚历山大二世性质 封建化改革(部分措施利于近代化)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 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①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局限性:改革不彻底,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02】苏俄新经济政策:(1)开始:1921年开始实施;列宁。(1)内容: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03】日本明治维新:(1)时间:从1868年起(2)目的: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3)政治纲领:《五条誓文》(4)内容:①政治: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②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③经济: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④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5)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04】美国罗斯福新政:(1)时间、人物:1933年,富兰克林 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3)手段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影响:①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5)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9、混淆二战期间的各种会议内容及影响【01】开罗会议: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出席了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并发表了《开罗宣言》。【02】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主要讨论盟国战略和战后世界和平问题,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并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03】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再次聚首,会议决定了对德国的占领政策、消灭法西斯主义、苏联对日本的宣战条件以及建立联合国的相关事宜。【04】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斯大林、美国总统杜鲁门(此时罗斯福已去世,杜鲁门接任)和丘吉尔参加,主要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0、混淆三次科技革命11、不能正确区别三次世界格局【01】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0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美苏冷战,两极格局。【0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12、不能正确区别世界国际组织【01】联合国联合国(英语:United Nations(U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0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30个成员国。【03】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04】欧共体与欧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s),是由欧洲共同体(1967年成立)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现拥有27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05】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英语: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调解纷争,加入WTO不算签订一种多边贸易协议。【06】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缩写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07】二十国集团(G20)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德国柏林成立,于华盛顿举办了第一届G20峰会,属于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08】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英语: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