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规范练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选择题1.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2.陈独秀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B.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C.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3.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4.毛泽东同志说,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 ”这里的“胜利”是指辛亥革命(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想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5.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直至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是认识不足的,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由此可知,毛泽东同志( )A.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开始进行土地革命斗争C.善于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D.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6.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见,这一革命( )A.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B.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7.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这份契约主要改变的是( )A.农民的阶级属性B.农民的生产方式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使用权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其意义在于( )A.促成了主要矛盾的转化B.集体经济成为主导性因素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更好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9.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意义在于( )A.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B.国营经济一统天下C.集体经济发挥主导作用D.公私合营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0.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项目 钢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A.“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1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这表现在( )①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③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④明确国营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毛泽东同志此论 ( )①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②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③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④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悲怆的命运中,中华民族面临着什么任务,又是怎么进行艰难抗争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解决而实践又迫切要求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观点一 斯大林在1956年宣布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后,曾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观点二 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指出,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参考答案课时规范练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A 据材料“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不属于核心动力,故B项排除;提倡民主科学,属于文化思想方面,也不属于核心动力,故C项排除;推动实业救国,其目的仍然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项。2.A 材料说明在辛亥革命后,表面是民主共和政体,但实际上中国仍然受到专制残余的影响,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强调政治方面,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项错误。3.D 依据题干“1919年5月”“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D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是在19世纪60年代,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4.D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5.D 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的不足在于“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D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是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项“开始”不符合史实;土地革命斗争开始于1927年南昌起义,故B项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材料“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可见毛泽东同志总结战略战术的研究的重要性,故C项表述与材料不符。6.A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农联盟,C项与材料无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D项说法片面。7.D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农民分田包产到户后,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生产自主权,这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8.D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需要组织起来,D项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排除A项;B项混淆了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排除C项。9.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A项正确;当时,存在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国营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排除B、C两项;D项所述事项是1966年9月实现的。10.A 据材料可知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此可以推知“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A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D项错误。11.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④不符合题意,排除。12.A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③错误;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运动,故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13.答案 ①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②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选择复兴之路,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完成历史任务。解析 解答本题,一要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二要总结中华民族抗争的历史。14.答案 ①斯大林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承认矛盾的存在,符合辩证法的要求,是正确的。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解析 题中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坚持辩证法。对此,应说明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以此证明毛泽东同志观点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