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14《驿路梨花》必备知识点总结与梳理一、文学常识 彭荆风(1929 - 2018 ),江西萍乡人,当代作家 。他长期生活在云南边疆,作品多反映边疆军民生活,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长篇小说《鹿衔草》等 。二、生字词 1重点字音:寨(zhài):山寨、村寨撵(niǎn):撵走、撵不上驿(yì)路:驿站、驿使迷茫(mí máng) :茫然、迷茫陡峭(dǒu qiào) :峭立、陡峭 露宿(lù sù) :露天、露水竹篾(zhú miè) :篾条、竹篾简陋(jiǎn lòu) :陋巷、简陋修葺(xiū qì) :葺屋、修葺折损(zhé sǔn) :折断、折损2、重点字形(注意易错字)“驿”不要写成“译” ;“篾”不要写成“蔑” ;“葺”不要写成“茸” 。3、重点词义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神情迷离恍惚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损失、损耗 。三、略读方法与故事梗概1、略读方法:略读时,要快速浏览文本,关注标题、重要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等关键信息,跳过具体描述性内容,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行文思路。2、故事梗概:“我”和老余在哀牢山中为找住处而焦急,发现了一间小茅屋。在茅屋得到帮助后,遇到瑶族老人,一起猜测茅屋主人。之后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出现,讲述茅屋来历:解放军为方便路人建造茅屋,梨花照料茅屋,后来梨花出嫁,妹妹接力,展现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四、文章结构与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本文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记叙顺序。整体上是顺叙,按照“我们”发现茅屋、投宿茅屋、了解茅屋来历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中间又穿插了瑶族老人讲述以及梨花妹妹讲述等内容,属于插叙,补充交代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等信息。2、文章结构(一)开端(1 - 9段):“我”和老余在深山夜行,因找不到住处而焦急,发现小茅屋。(二)发展(10 - 27段):“我们”在茅屋投宿,猜测茅屋主人,瑶族老人到来,讲述自己受茅屋帮助的经历,以为梨花是主人。(三)高潮(28 - 36段):梨花妹妹出现,讲述茅屋来历,原来是解放军为方便路人建造,梨花照料并传承。(四) 结局(37段):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赞美雷锋精神如梨花般处处开放。五、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1、设置悬念:如开篇“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发读者好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之后在寻找茅屋主人过程中,多次产生新悬念,如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结果不是等,使情节波澜起伏。2、误会法:“我们”把瑶族老人误认为是茅屋主人,把梨花妹妹误认为是梨花等,这些误会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在误会的解开中逐步揭示真相,使故事更具可读性。六、“梨花”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1)自然之花:指哀牢山中盛开的洁白如雪的梨花,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描绘出优美的自然景色。(2)人物之名:指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她美丽、善良、勤劳,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3) 精神象征:象征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如同梨花般纯洁美好,处处开放。2、作用(1)结构线索:“梨花”贯穿全文,从看到梨花林引出茅屋,到梨花姑娘照料茅屋,再到梨花精神的传承,是行文线索。(2) 营造意境:描写梨花林的美好景色,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诗意背景。(3) 升华主题:将梨花与雷锋精神相联系,借梨花赞美了像梨花姑娘一样的人们身上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深化了文章主题。七、标题妙处1、一语双关:既指驿路上的梨花,又指具有梨花般美好品质的人,形象含蓄。2、暗示主题:含蓄地揭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承、如同梨花处处开放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3、富有诗意: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使标题具有美感,吸引读者。八、课后题:1、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草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答案:解放军是茅屋的建造者,他们为方便过路人建造茅屋,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梨花是茅屋的最初照料者,她受解放军影响,照料茅屋,向雷锋学习;瑶族老人是茅屋的受助者,他感恩并送粮食来,也为茅屋做贡献;“我”和老余也是受助者,还参与修葺茅屋;梨花妹妹继续照料茅屋,传承这份爱心。他们都为茅屋付出,都可看作茅屋的主人,展现了雷锋精神的传递。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答案:文中设置了三层悬念。第一层悬念是“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层悬念是“瑶族老人是不是房子的主人?”;第三层悬念是“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谁?”。同时产生两次误会,第一次误会是把瑶族老人当作茅屋主人,第二次误会是把梨花妹妹当作梨花。这些悬念和误会使情节一波三折,避免了平铺直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在悬念解开和误会消除中,逐步揭示出雷锋精神传承的主题。3、“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结合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答案:文中多处描写梨花。开头实写梨花林,“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为下文发现茅屋做铺垫。中间虚写梨花姑娘,她照料茅屋的行为如梨花般美好纯洁,将梨花与人物联系起来,象征她助人为乐的品质。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以梨花象征雷锋精神,升华主题,暗示雷锋精神如梨花般处处开放。标题“驿路梨花”妙处在于一语双关、暗示主题、富有诗意,具体如前文所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