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

资源简介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万艘
素养考向: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考向分析
2024 全国新课标卷 原始社会阶级分化 考查方向: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涉及综合考查。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内涵与影响(考查频率最高);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湖北卷 远距离文明交流
湖南卷 西周血缘政治
甘肃卷 新石器时代部落组织变化
北京卷 商朝史学研究
辽宁卷 仰韶文化
2023 全国新课标卷 原始社会晚期的贫富分化
山东乙卷 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的产生
湖南卷 中华文明的产生
全国甲卷 西周的分封制
全国甲卷 殖民扩张与消费结构
2022 全国乙卷 商周的经济
湖南卷 中原文化的扩展
天津卷 龙山文化
复习备考:
1.理解早期国家诞生的背景、标志,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夏商周时期,要多重视其基本统治特征,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时空坐标:
考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概念解释:
(1)石器时代:考古学称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旧石器时代: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新石器时代: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二)代表遗址: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探究: 观察两幅地图,指出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的异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1.异同:
(1)异:
①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
(2)同:
①全国分布区域广泛;
②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平原地带;
③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2.说明: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②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核心素养: 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1.发展历程:
2.逻辑关系: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出现剩余,一些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把一些剩余财产据为己有,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渐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重点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多元一体。
1.概念阐释:
(1)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
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
(2)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
2.理解:
真题呈现:
1.(2024·全国新课标)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正确答案:D。
2.(2024·辽宁卷)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正确答案:D。
变式训练:
1.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正确答案:D。
1.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正确答案:B。
考点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概念阐释:
1.部落:
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2.国家:
(1)含义:
从广义的角度,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2)实质:
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
(3)基本特征:
按地域划分的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
(4)突出标志:
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等。
(二)部落时代:
1.三皇时代: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知识拓展: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早期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为“皇”或“帝”.后世将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来纪念他们为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2.五帝时代:
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以及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五帝事迹较为具体(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华夏始祖:
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黄帝(五帝之首)与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尧舜禹的“禅让”:
将部落首领传给贤德之人。
历史概念: “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这是一种“非血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后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3)“万邦”时代: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核心素养: 怎样认识史前史?夏朝真的存在吗?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国学大师、历史学家王国维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寻找夏朝》
提示:
(1)途径:神话、文献与考古(实物史料);
(2)认识: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却能折射早期历史的影子。
(3)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时间地域都吻合夏文化,但缺少印证夏朝的文字。
真题呈现:
1.(2021·福建卷)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D。
变式训练:
2.考古发现,二里头都城遗址内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如宫殿管理、供水、铸铜、粮食管理等。家族成员从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场地,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夏朝(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小农经济模式形成
C.工商食官制度确立 D.职业分工趋势出现
正确答案:D。
考点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前1600-前1046年)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与外服地区的关系及实行的原因?(思考点)
材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提示:
(1)关系:
①外服地区对商保持既臣服又独立的关系。
②商王国与方国的关系,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方国联盟体制”),商王国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
③两者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2)原因:
①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②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血缘关系尚未打破,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是商王无力实现对外服的直接控制。
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这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
真题呈现:
1.(2024·北京卷)《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D。
2.(2023·福建卷)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正确答案:C。
变式训练:
1.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正确答案:C。
2.商朝王畿以外“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为‘方国’……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这突出体现
A.商朝开始出现新型王国 B.商朝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C.商王以神权以强化王权 D.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正确答案:D。
西周(前1046-前771年)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探究:据“西周分封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归纳分封制的特点?
提示:
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1)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重难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西周的分封制?
材料一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提示:
(1)积极:
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②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疆域面积;
③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④有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蕴含大一统因素。
(2)局限:
诸侯拥有很大自主权,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3)历史遗存: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3)礼乐制度
①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
②表现:仪式、器具、称谓。
③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问题探究: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四)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历史解释: 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西周统治的经济基础。中间一块叫公田,劳动者耕种,收获全归贵族;周边田地叫私田,由劳动者耕种收获归己。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如西周后期出现以土地作为交换物,则说明井田制松动 或土地私有制萌芽),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
重难点探讨: 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1.政治: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权力未高度集中。
④等级森严: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稳定延续: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
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经济:
①土地国有(井田制),集体劳作,是土地经
营的基本方式;
②青铜铸造发达,实行“工商食官”。
3.文化思想: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和青铜文化;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子孙)。
历史解释:
1.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2. 工商食官:
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和周王室的衰微而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
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真题呈现:
1.(2024·湖南卷)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正确答案:B。
2.(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正确答案:B。
变式训练:
1.史学家通过对两周墓葬用鼎制度的研究,发现西周前期存在相对应的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自有一套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对应的五等爵的制度,即公、侯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体现了周初( )
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 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
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
正确答案:C。
2.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正确答案:B。
阶段特征:
思维导图: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讲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