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5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
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
念、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
力和风采。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
法,强化了小农家庭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
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也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耕读传统
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日耕与读;兴家两字,曰
俭与勤”。北宋的宋仁宗颁布了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
须在本乡读书应试,这一政策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不仅仅
是富裕家庭的追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
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
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
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
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
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圖国艇
人二耜并耕,即耦耕。清代学者程瑶田以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
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开田辟壤、种植收获、
挖渠建陂、抵御灾害等都需要人们互助合作,四川都江堰、安徽芍陂等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就是
人们集体劳动的见证。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互调剂、畜力互助合作、生产共同体等形式繁
杂的劳动合作广泛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邻间在共同劳动中,形成情感认同和规
则意识,中华农耕文化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合
作在农业生产上有其必要性和普遍性,当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是农村
重要的经营方式,全国近一半农户依此开展生产、流通、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实际上,对于“农”,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极为复杂的。农耕文化曾经的辉煌是毋庸置疑
的事实,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快速推进中进退失据,也是客观现实。
若务农无法让耕者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若“跳出农门”成为每一个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
希冀,若乡村即便发展起来也是“奔驰宝马在猪粪堆里狂奔”,如此这般的乡村与农民,又何谈
农耕文化的自信,又何来农耕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文化课题,同时,也是一个“三农”命题。“三农”问题解决得
好,农耕文化就兴盛;反之,文化则难以振兴。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农民在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常常是“失踪”的、失语的。
有些地方,为了搞旅游开发将全体村民迁出,把村落建成仿古商业街,看似有利于整合资
源、搞活业态,但却缺了人气、失了灵魂。有些地方,农民“我”的文化“我”并不能做主。农民的
审美需求被习惯性忽视,农民的文化选择权得不到重视。有些地方,已经成为知名的文化遗产
保护地,但是当地的不少农民对此却毫不知情,甚至连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都不知晓。这里
有商业过度侵蚀的因素,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缺失。农耕文化不能只在舞台
上表演或展示,更不能脱离了农民的参与。
农民,他们是农耕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守护者、传承者,还要成为利益分享者。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创新,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这个得问农民。我们不能想当
然,更不能替农民做主。“村BA”“村超”为什么这么火,是因为这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是从群
众中生长起来的,是农民真心需要的!
一些地方通过各种文化遗产认定、文物古迹保护、农事节庆开发与广泛持久的宣传,突出
农民的参与度,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农民唱主
角,农民展风采,农民得实惠,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才会有认同感、归属感。
一些地方通过参与式保护与发展规划,扩大了遗产的申报主体、保护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交
集,形成多方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促农增收效果凸显。
农民文化主体地位的有效保障不仅在于给他们提供了多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激
励,更重要的是在当前乡土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农民拥有切实守住自己文化根脉的基本权益。
[摘编自仲农平《大国新途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农”感悟(下)》门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蠡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