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作家 作品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他先后著书二十篇,今存《天瑞》《汤问》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会认字会写 字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多音字形近字续表zhuó(弓缴)jiǎo(缴获)缴援(yuán):援助暖(nuǎn):暖和辩(biàn):辩斗辨(biàn):辨认yú(弗若与)yǔ(生死与共)yù(参与)与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佳句品味 1. 使"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解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前一句话先写了前后两个人学弈时的表现,后一句一转折,点明他们俩虽然一起学,但是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佳句品味 2.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解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从而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佳句品味 3.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这是一个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作出的判断,说明这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佳句品味 4. 孔子不能决也。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面对两个孩子的辩论,孔子根据自己的知识承认自己也没办法下结论,他没有不懂装懂,说明他具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5. 孰为汝多知乎?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子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了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背诵 段落 背诵课文:《学弈》写了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最后两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离人远近的问题,他也判断不了而被两个小孩笑话。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文章 结构 《学弈》第 1 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第 2 句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第 3 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第 4、5 句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才会落后。《两小儿辩日》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事情的起因:两小儿辩斗;第 2~5 自然段介绍了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第 6、7 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文章 结构 《学弈》第 1 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第 2 句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第 3 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第 4、5 句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才会落后。《两小儿辩日》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事情的起因:两小儿辩斗;第 2~5 自然段介绍了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第 6、7 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中心 主旨 《学弈》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中心 主旨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判断对错,最后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重点 难点 1.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弈》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结果? 文中是以怎样的方式点明观点的?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人专心致志,后一个人三心二意。 文中是用设问的方式来点明观点的。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重点 难点 2. 你能判断《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谁说得对吗?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两个小孩的观点都是错的。(1)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大,是视觉上的误差。早晨太阳的背衬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太阳显大;中午太阳的背衬是广阔的天空,显得小。另外,白色物体比黑色物体显得大。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所以显大;中午,背景是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所以显得小些。(2)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是因为早晨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重点 难点 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和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再加上整个上午的热量积累,中午气温自然比早晨高。温度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启发:(1)应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2)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不一样;(3)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写作 手法 通过对比说明道理 《学弈》中,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他心里一直想着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注意力不集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两小儿辩日》就是以此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比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意续表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写作 手法 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这是第二个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的结论,可见这个小孩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说话有理有据。最后,面对孔子都不能判断对错的情况,两个小孩说“孰为汝多知乎”。故事由此结尾,将两个小孩的天真无邪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续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