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空坐标:课程标准: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一)演变历程1、古希腊时期(1)基层组织:村社(德莫社)(2)基本内容: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3)特点:村社自治(村社是基层政治实体,也是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2、西欧封建社会(1)农村:机构: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职权: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在动乱的欧洲,有利于农奴和自由民过着安定的生活;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2)城市:自治机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功能: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思考:为何城市由行会和商会管理?①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②市民阶层长期斗争;③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3)教会:传承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介入生活、维护秩序作用: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3、近代西方国家:(1)背景:①政治: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②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封建庄园逐渐解体,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城市出现。③阶级: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④思想:启蒙思想强调民主自由。⑤历史:继承地方自治的传统。⑥重视:各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2)表现:自治乡镇、市镇 (英国和美国特点:更强调地方自治 法国特点: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监管和指导相对较多)①英国——自治市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市政法案》),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②美国——自治乡镇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③法国——自治市镇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2)表现:社区组织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②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③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措施: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4、现代西方国家: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1)二战后的基层治理背景:①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认识到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③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特点:居民自治,自下而上管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调动了居民积极性,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2)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表现: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3)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区管理的市场化趋势表现: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物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有效分工。作用:提高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化程度和效率。思考: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和作用,得出认识特点:①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主要特点);②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③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④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⑤受国家政治模式影响较大。作用: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②保障人民权益,巩固民主政治。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认识: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及国家治理提供基础;②反映资产阶级统治意志,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平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顽疾。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的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思考:欧洲中世纪有哪些机构在进行社会救济?教会救助;行会救助:庄园救助救济特点: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1、产生:17世纪初(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英国颁布《济贫法》的背景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社会治理能力及范围扩大;②圈地运动带来农民流入城市,增加不稳定因素;③缓和矛盾,维护稳定统治需要(根本目的)2、初步建立: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作用:①标志着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②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③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最终确立: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4、发展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1)表现:①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②北欧国家及法国、加拿大等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根本);2、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民主思想和意识的加强;3、思想: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影响;4、现实: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加深;5、外部: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和借鉴。(3)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4)特点:①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②由立法与制度保障;③福利种类多;④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5)新发展:①20世纪70年代“滞胀局面”,受挫仍继续发展。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6)评价:积极:①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局限:①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②容易助长懒惰行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思考:现代西方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性质:从传统济贫的恩赐性质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保障项目:从过去的分散、零星项目转向现代社会全面、系统的保障保障对象:从传统社会中的贫民转向全体雇佣劳动者,再转向全体国民,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保障资金筹集:不仅要求多方出资,而且实现了由国家出面强制执行。(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根据1977年苏联宪法)2、中国(1)初步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逐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3)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作用: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考:新中国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有益经验。发展方向:制定与国情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注意效率与公平;完善城乡之间均衡的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逐渐提升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