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Zn-65 Ag-108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中既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又涉及物质变化相关的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 死灰复燃 B. 滴水成冰 C. 聚沙成塔 D. 刻舟求剑
2. 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呼吸的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相似,其中含量较高且能用于供给呼吸的是
A. B. C. D. Ne
3.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
A. 氮气、氧气 B. 海水、白酒
C. 冰水混合物、液氧 D. 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碳
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加热液体
C. 加入块状固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5.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对下列劳动项目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是
A. 用装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将玻璃裁割成块——金刚石硬度大
B. 用碳素墨汁书写春联,字迹不易褪色——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C. 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煤气中毒
D.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6. 为推进美丽吉林建设,下列做法不提倡的是
A. 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B. 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C. 废旧金属回收利用 D. 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7. 《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认识到云和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A. 分子的种类 B. 分子的体积 C. 分子的数目 D. 分子的间隔
8. 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获得氧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2
C. 该反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9.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会看到气球膨胀
B. 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着火点降低
D. 纳米铁粉和普通铁粉的化学性质不同
10. 向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溶质的质量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时,溶液为、和的混合溶液
B. b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不变
C. c点时,溶液呈蓝色
D. 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和的混合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除特殊标注外,其他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35分)
11. 硫酸亚铁(FeSO4)可促进豆科植物体内固氮酶的合成,保证固氮过程顺利进行。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亚铁中的阳离子为______。
(2)固氮过程中若用“”表示氮原子,则“”表示______。
(3)硫酸亚铁由______种元素组成。
12.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三种元素的相关信息,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硫的原子序数是______。
(3)图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
13.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___。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2)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14. 冬季到美丽的吉林省可以欣赏天下奇观雾凇美景,品尝美味的乌拉满族火锅。
(1)传统的乌拉满族火锅有“前飞(飞禽)后走(走兽),左鱼右虾”的说法。吃乌拉满族火锅时,可用漏勺捞火锅中的菜,这和化学实验中的______(填操作名称)操作类似。
(2)传统炭火锅一般用铜制作,主要利用铜的______。
(3)用餐结束后,把通风口盖住,就可使炭火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
1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为2KNO3+S+3CX+N2↑+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
(2)《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的主要成分KNO3在肥料中属于______(填“复合肥料”或“农家肥”)。
16. 如图为电解水实验装置,小智同学利用该装置验证水的组成。
(1)根据收集气体的装置判断,a电极为电源的______(填“正”或“负”)极。
(2)检验d试管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3)该实验的结论是水由______组成。
(4)向形管内水中加入少量NaOH的目的是______。
17. 2025年寒假期间,小明同学一家决定参观吉林市博物馆。
(1)小明同学主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既可以避免交通拥堵,又可以减少______排放。
(2)小明同学看到一些铁制器皿已经生锈,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______等反应。生活中,可用稀盐酸除铁锈,除铁锈的原理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18. 如图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示意图。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里,通常选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要收集生成的氢气,可选择______装置,原因是______。
19. 某实验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如图1)。
【实验现象】
(1)A、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C、D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问题思考】C、D试管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继续进行探究。
【探究】NaOH溶液与CO2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方案一:小红同学改变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填“甲”或“乙”),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3)方案二:小明同学为证明试管C中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稀盐酸,用肉眼观察到试管中_______(填实验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加入稀盐酸后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探究二】稀盐酸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4)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值,再逐滴滴加稀盐酸,振荡,同时多次测定混合溶液的pH,若测定的pH值______,则能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5)方案二:利用如图3装置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也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则步骤II中所加试剂为_______。
【归纳与总结】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对于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反应是否发生。
思路①: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思路②: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拓展延伸】
(6)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至少列举两条:______。
三、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20. 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火炬使用的丙烷是生物丙烷,来自可再生原料,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1)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假设火炬里有丙烷,充分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Zn-65 Ag-108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D
【10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除特殊标注外,其他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35分)
【11题答案】
【答案】(1)Fe2+
(2)2N2 (3)3##三
【12题答案】
【答案】(1)10.81
(2)16 (3)锑(或Sb)
【13题答案】
【答案】(1) ①. 甲 ②. 降温结晶
(2)乙>甲=丙
【14题答案】
【答案】(1)过滤 (2)导热性
(3)隔绝氧气
【15题答案】
【答案】(1)K2S (2)复合肥料
【16题答案】
【答案】(1)负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3)氢元素和氧元素 (4)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17题答案】
【答案】(1)二氧化碳##
(2) ①. 氧气## ②.
【18题答案】
【答案】(1)
(2) ①. D或E ②.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19题答案】
【答案】(1)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2)乙 (3) ①. 有气泡产生 ②.
(4)逐渐减小,最后小于7
(5)酚酞溶液 (6)氢氧化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三、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20题答案】
【答案】(1)9:2 (2)设充分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答:充分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160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