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答案
1. (2 分)编织 诉说 2.(1 分)冒号/“:” 3.(1 分)A
4.任务一:(2 分,一线一分)①称呼这行要定格;②落款下面应有时间,如 2025 年 4 月
20 日。
任务二:(3 分,称呼 1 分,主题 1 分,语言 1 分)示例:同学们,滴水穿石,聚沙成塔。
若每人每天少用 1 张纸,全校一年可省下 10 万张!我们的行动不仅改变习惯,更传递环保
信念。今天的倡议,就是向世界发出青少年的绿色宣言!
任务三:(3 分,只判断不陈述理由不给分)恰当(1 分)。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
然”强调万物应遵循本性发展(1 分),这与低碳生活“减少人为干预,追求生态平衡”的
理念高度契合(1 分)。
任务四:(4 分,1 点 2 分)(1)墨家主张“节用”: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器物实用即可,强
调资源高效利用(2 分);(2)儒家“仁爱”包含“爱物”思想,主张节制索取,与可持续
发展理念相通(2 分)。
5.(9 分,一分一线)(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往来翕忽(3)蒹葭苍苍(4)胡为乎中
露(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6)城阙辅三秦(7)青青子佩
6.(2 分,意对即可)静谧与壮美。
7.(4 分,1 点 2 分,其他意对亦可)“殷勤”“只是”两词表明丹枫主动“报秋”,看似热情,
却反衬出作者对秋意寂寥、万物凋零的无奈(2 分)。全诗以“访秋”为线,将个人清醒孤
寂的心境与自然秋色交融,体现对自然的敬畏。(2 分)
8.(2 分)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
9.(4 分)⑴同“返”,返回 ⑵镌刻/刻 ⑶受辱/被侮辱 ⑷高兴的样子
10. (4 分)因为到了这里,一切世俗杂念就都消失了。
11.(4 分)特点(2 分,一点 1 分,意对即可):①原始古朴;②雄奇险峻。
原因(2 分,一句 1 分两点即可):①“壁立千仞,不可攀援”;②“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
无因而至”;③“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
12.(4 分,一点 2 分,两点即可,意对即可)①(守身之道)雁荡山因险远免遭破坏,启
示人应保持高洁品格,远离世俗侵染;②(处世之学)面对险峻山势心生敬畏,隐喻人应谦
逊自省,克制杂念; ③(天人合一)本心与天地精神相通,体现顺应自然、修养心性的境
界。
附译文:
癸亥年中秋前日进入雁荡山,停留两日返回。山中古迹多被荒草掩埋,难以登临探访,
但山岩的形貌色泽,却是我平生未见之景。此次游历的独特感悟有二:先前所见如浮山、栖
霞山、飞来峰等,其崖洞并非不秀美,但庸俗僧人凿刻仙佛塑像,浅薄文人镌刻姓名诗词,
犹如疮疤刺目。唯独此山完整保存太古风貌,因千仞绝壁难以攀援,且地处偏远,权贵富贾
无从至此,即便到来也无法久居大兴土木,故能免遭俗人破坏。再者寻常明媚山水令人心旷
神怡,此山却岩壁险峻,无论仰观俯察,皆令人肃然起敬,杂念尽消,此时本心方与天地精
神相通。悟得此中道理,则士人修身处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皆可于此山中得见真谛。
13.(4 分,1 点 1 分)①油价高,使用成本低;②共享服务便捷;③骑行体验轻松有趣;④
环保效益显著
14.(1)(2 分)不能,表示估算,不是绝对(1 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 分)。
(2)(3 分)①列数字/作比较(1 分),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电动滑板车单次骑行的减排量(1
分),同时将“骑行减排量”与“绿植净化效果”进行比较,突出电动滑板车的环保贡献(1
分)。
15.(3 分)答案:B。原文提到坐式滑板车“续航延长 30%”并逐步部署,但未提及“完全
替代立式车型”。
16.(4 分)挑战(2 分,一点 1 分):①安全事故增多,部分城市限制私人滑板车上路;②
共享设备集中于城区,郊区覆盖不足。
合理化建议(2 分,一点 1 分,意对即可):
示例: ①完善法规:制定专用车道规则,加强骑行安全教育;②优化布局:扩大共享设备
郊区投放,增设充电站点;③技术升级:研发防碰撞系统,提升车辆安全性能;④政策支持:
提供购车补贴,鼓励绿色出行。
17.(3 分,1 空 1 分)①默念诗行(或:石板前行);②观采茶古画(或:见茶篓茶渍);③
雾中攀登(或:松香引路)。
18.(4 分)运用了比喻(1 分)和引用(1 分)的修辞手法,将红叶落水比作“打翻胭脂盒”,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红叶点缀水面的绚烂(1 分),同时化用毛泽东诗词,贯通古今文人对山
水的情感共鸣(1 分)。
19.(4 分)运用了动作描写或者细节描写(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者擦拭青瓷茶具的
小心翼翼(2 分),突出其对传统茶艺的珍视与虔诚(1 分)。
20.(4 分,一点 2 分,意对即可,任意二点得满分)①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古今时空;②
营造空蒙意境,烘托文化寻访的朦胧感;③象征历史长河的文化浸润,千年雨水滋养诗画传
统;④隐喻传承使命,如雨水洇湿笔记本暗合文化血脉的延续;⑤冷雨烘托独行者的孤寂,
暖雨见证古今文人的精神共鸣。
21. (5 分)不多余(标明观点 1 分)。结构:承上启下(1 分),承接前文石涛采茶作画的
传统,引出下文茶庄机械化生产的对比(1 分)。内容:通过“明前茶赶不及”的焦虑,凸
显传统手艺在现代的困境(1 分);采茶妇的坚守与广告中的机械制茶形成传统与现代的碰
撞,引起读者思考(1 分)。
22. 略
评分标准(不含写字分):一类(54-60 分),二类(48-53 分),三类(42-47 分),四类
(36-41 分),五类(35 分以下)。
1.以二类卷下限 48 分为切入分。2.满 600 字,不抄袭试卷内容,25 分起评;满 500 字,不
抄袭试卷内容,20 分起评;3.满 400 字,不抄袭试卷内容,18 分起评;满 100 字,不抄袭
试卷内容,10 分起评;不满 6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全部抄袭试卷上的文章,不得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所在学校、班级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4分)
晨雾氤氩,在启东滩涂上,潮水正将长江与东海的絮语bianzh缸成盐渍纹路。淤泥中
沙蚕钻出的孔洞形成神秘星图,招潮蟹举着赤色螯足,在芦苇影间丈量潮汐的节律。退潮
后的泥沼泛着青铜光泽,渔民用竹篙划开镜面般的水域。当朝阳刺破滩头薄雾,浪尖上的
渔网忽而洒落银鳞万,点,每一道孤线都精准复刻着水波扩散的原始公式。此刻滩涂正以盐
蒿的倔强生长sùsuo真理甲探索江海交汇处的奥义,不过是让呼吸频率乙(A.融
合B.融和)潮涨潮落,在咸涩的风中成为一粒懂得低头的沙。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2.在横线甲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分)
3.在横线乙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填字母)。(▲)(1分)
4.学校开展“绿色校园周”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2分)
(1)任务一:倡议修改(2分)
在班级活动筹备会上,有同学草拟了一份《绿色校园倡议书》,但存在两处格式错误,
请指出并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为了建设绿色校园,我们倡议大家:①随手关灯、节约用水:②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
上学;③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倡议人:八(1)班全体同学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第1页(共6页)
(2)任务二:即兴回应(3分)
改完倡议书后,有同学质疑:“个人低碳行为对环保意义不大,何必浪费时间?”请
结合口语交际中的“应对”技巧,即兴发表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鼓励大家积极参
与。
▲▲▲
(3)任务三:引用分析(3分)
在学校组织的“低碳生活和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中,某选手演讲稿中引用了《道
厨。
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这体现了“尊重自然的低碳智慧”。
请结合《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中关于道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判断该引用是否恰
当并说明理由。
(4)任务四:文化比较(4分)
。淤泥中
比赛中有选手提出:墨家“节用”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都能贴近低碳理念。请结
律。退潮
合你对墨家“节用”和儒家“仁爱”的理解谈谈你对环保的看法。
良尖上的
▲▲▲
余正以盐
5.请用课文原句填空。(9分)
_(A.融
中华文化流淌着对自然的深刻体察,凝结着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它是(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天人合一的
田园画卷;是(2)“假尔远逝,▲”(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游鱼的灵动生机:
是(3)“▲一,白露为霜”(《诗经·蒹葭》)中以秋色起兴的朦胧追寻:是(4)
“微君之故,▲一”(《诗经·式微》)中劳动与暮色交织的质朴诘问:是(5)
“▲一,▲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云梦泽吞吐山河的雄浑
气韵:是(6)“▲一,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山水喻
别情的辽阔胸襟;是(7)“▲,悠悠我思”(《诗经·子衿》)中借青衿寄托的
绵长情思。
C错误,
二、阅读与运用(6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6分)
访秋
鉴公交
(唐)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同学
6.本诗颈联写景很有特色,“白”“红”两色形成鲜明对比,“带”“分”赋予烟霞流动
感,写出秋日暮色中山川的
▲的特点。(2分)
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中蕴含的作者情感。(4分)
▲▲▲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