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少平原、三面环海、三洲要冲。
影响:
政治: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经济:有利于发展工商业和海上贸易
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开拓进取
2、城邦政治:
(1)背景: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
城邦即城市国家,有小国寡民、独立自主两大特点。
(2)特点:
①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②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
③各城邦之间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公民资格: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且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3)主要政体类型:
3、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补充:雅典的民主政治形成过程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公元前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
思考:根据上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
人民主权、直接民主、法律至上、轮番而治、权力制约、公民意识
雅典的民主政治评价
积极:①有利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使古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①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是少数人的民主。
②运作的随意性: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③本质的阶级性:是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实质:小国寡民的产物,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4、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
评价:国家权力掌握在少部分贵族手中,民主因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易发挥作用,但仍具有民主色彩。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制
共和制(共和政体):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政体的特点
贵族寡头特征浓厚:官职无薪金,穷人无法出任(财产资格限制);
“混合政体”,分权制衡。
2、罗马帝国时期——元首制(君主政治)
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即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他。
(1)元首制的形成标志: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
(2)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实质
特征:①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②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
实质:君主专制独裁
深化认知
贵族共和制—元首制: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要求,更是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探究: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中世纪欧洲476—1500)
过程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
他死后,国家分裂,形成后世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二)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主要特征:
以土地为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③层级间相对独立;④王权有限;⑤双向权利义务;⑥契约意识。
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经济上:城市兴起,取得自治权,市民阶层壮大。
政治上: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形成。
(三)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代表
1、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2)召开会议: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3)会议内容: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4)会议影响: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英国:议会君主制
【第一阶段: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
(1)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被迫签署《大宪章》。
(2)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保障封建主的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学思之窗:《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②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第二阶段:议会的发展】
(1)演变:
①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加强。
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
(2)影响: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请愿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3、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
(1)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逐渐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2)1125年,一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以承认他们的选举权为代价换取支持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
(3)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由七位“选帝侯”选举皇帝。但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4)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选帝侯也变成了荣誉称号。
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回顾:
概念:资产阶级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行式。
确立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者独立战争取得统治地位是确立的前提;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条件: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和美国较少受封建制度的影响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确立。
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
特征:议会、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奠基: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发展:
1701年《王位继承法》把王位继承、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第二次转移: 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思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4、完善: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19世纪前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通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二)美国总统共和制
1、背景: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确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
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分权制衡原则:联邦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三)法国议会共和制
1、曲折发展: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2、最终确立: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特点:长期性、曲折性、艰难性
3、宪法内容: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思考:法国议会共和制的特点
分权制衡;
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四)评价
1、积极性: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2、局限性:
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