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前须知:改革的含义: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习俗改革等。(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2)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3)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概况: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3、代表:商鞅变法(1)内容特点:持续时间最长(18年)、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影响积极(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①政治:打击了贵族特权和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了君主权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②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③军事: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奠定了基础。局限: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商君虽死 变法犹存”如何看待?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以下几个标准:①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③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④群众基础是否雄厚;⑤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⑥改革是否被中断。(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内迁,征伐不断。(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3)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4)北魏孝文帝和冯太后力主改革。2、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知识补充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层组织。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以自保,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北魏统一后,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地方的赋税由他们代为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①迁都洛阳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哪些?位置: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政治: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争取汉族地主支持。文化: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推行汉化政策军事:利于控制中原②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汉姻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4、影响:积极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消极①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②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③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探究: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②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个人品质; 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1、背景内忧: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三冗两积);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外患: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辽、西夏)。经验: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个人:王安石改革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2、时间: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目的:富国强兵4、内容:(1)改革财政制度,针对冗费问题,达到富国目的。(2)改革军事制度,针对冗兵问题,达强兵目的(3)改革官僚机构,针对冗官问题。5、结果: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6、评价:积极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强军事实力,一定程度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局限(也是失败原因)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操之过急;阻力大,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用人不当,与民争利,危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强兵成果甚微;引发激烈党争,统治集团分裂,后期宋神宗动摇;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所面临的危机。(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民入侵,边患严重。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3、内容政治: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军事: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货币税),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4、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5、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思考: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僚地主反对;②缺少统治者的支持;③张居正自身问题;④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晚清——戊戌变法1、背景:政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2、开始时间: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4、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5、结果: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思考: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维新变法为什么仅持续103天就失败了?6、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客观原因:守旧派势力强大(顽固派);主观原因: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光绪帝无实权;急躁冒进,缺乏政治经验等。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二)晚清——清末新政(1901-1911年)1、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2、内容: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三)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影响:促进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3、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深刻变革内容:推行土地改革,经济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意义: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探索时期3、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4、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历程(1)改革开放:标志: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拨乱反正。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3)2013年,中共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4)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5)2019年,中共十九界四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2、成就(自主学习)认识: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意义: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