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第八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夏商西周时期——德治与法治的起源1、德治思想的产生(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①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②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产生(1)夏商周: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3、特点:①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②由贵族掌控,有明显的阶级性质。(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1)经济: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阶级关系变动;(2)政治: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3)思想: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德治】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德治要求统治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2、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 “铸刑书”法治: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思考:叔向反对“铸刑书”的实质,以及 “铸刑书”的历史影响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解释法律的特权。影响: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②刑书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3、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思考: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派更符合时势?焦点:治国手段 ——儒家主张以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评价: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但儒家重视民生与民意,推动了民本思想发展。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但严刑峻法,易造成暴政。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 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贰、秦汉至隋唐的法制与教化(一)秦汉时期——律令并行1、律的编纂: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2、律令并行: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3、实施:秦朝:坚持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汉朝:“春秋决狱”(引经决狱)。“春秋决狱”:在审判案件时,如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虽有规定却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则以儒家经义《春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思考:判决体现了汉朝法律什么样的特色?特色:伦理道德高于法律,以经断狱,德主刑辅(重教化,轻刑罚)(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2、特点: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3、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准五服以制罪)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凡是卑幼伤尊长,如杀祖父母、父母,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任轻于杀常人。4、目的:维护儒家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思考:魏晋南北朝的律令儒家化有什么影响?①礼法结合,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维护,成为巩固专制的工具;②经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正统,并延续到中国近代。(三)唐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1、法律:(1)过程:唐初:删繁就简、《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2)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3)影响:①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中国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2、教化:(1)提倡礼治:732年,《大唐开元礼》地位: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社会层面: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目的:推进基层治理,强化专制统治)探究: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1、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2、秦朝以严刑酷法致二世而亡的教训,为法律与儒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3、汉朝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速了向法律的渗透;4、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护等级特权);5、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获得修订法律的机会,用儒学思想改造现行法律。探究:结合所学和材料,思考“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有何影响?(1)积极:①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②以礼入法,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2)消极:①礼法结合,道德和法律界限模糊化,判案主观性和随意性强。②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治与教化(一)法律制定(律:古代法律的基本法 例:特别法,效力在律之上)1、宋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二)社会教化1、宋朝:约律分立(1)原因: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程朱理学;②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③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表现:①社会层面: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②乡里层面: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③家庭层面: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行为规范。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是民间儒学士人自发的道德教化组织,是理学向基层渗透的一种新形式。2、明清:约律融合,约为律用《六谕》是明太祖颁布的教导民众的教育书籍,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和毋作非为”六个方面。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和积极作用?内容变化①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强调顺从安分守己,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②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原因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②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在南宋确立统治地位; ④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需要。积极作用政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社会:有利于匡正民风,协调人际关系; ④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