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导学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概念解释
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基本特征:
政治——国家主权独立
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民族——单一民族或多民族,民族认同、效忠同胞
文化——共同的语言、文化
地域——确定的共同领土和疆域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思考:为什么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
①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②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③中世纪西方人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1、背景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根本)。
(2)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3)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教随国定)。
2、表现
英国: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拓展: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3、特点
①国王即国家。
②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4、作用
①结束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新兴城市的保护者,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的形成。
专制王权国家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民族国家的形成
1、时间: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探究:是什么原因推动西欧民族国家产生?
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与民族主权观念相结合
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
2、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2)政治:
①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3)思想:
①宗教改革打击教会,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②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与民族主权观念相结合。
3、表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③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4、影响:
①冲击了中世纪神权浓厚、分裂割据局面,奠定新的欧洲政治格局的基础。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③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加剧了国家利益纷争。
④推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贰、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形成的背景
①地理大发现使得各国的联系与交往增加
②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③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利益纷争加剧
④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二)国际法形成的过程
1、奠定基础: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国际法基础)
2、初步形成: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背景:为了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各国展开激烈的斗争
(2)标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内容:
①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家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
③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意义: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标志国际法的初步形成
(三)外交制度
1、含义:主权国家通过对话与谈判来解决国家间分歧的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当时这一时期外交大使的特征
①代表本国与他国进行交流;
②独立主权国家派出;
③大使人身不可侵犯。
3、作用:
(1)外交制度建立和国际法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
(2)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四)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发展——1815年,建立维也纳体系
思考: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欧洲各国为避免冲突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探究: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下材料评价维也纳体系
积极:
①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②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欧洲——美洲、亚洲等);
③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④确立了大国协商解决欧洲事务的原则,国际法的执行力度得到强化。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叁、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思考:国际联盟有何局限?
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4)1928年《非战公约》
(二)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2、表现:二战中后期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1)1945年6月签署《联合国宪章》
内容
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②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③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评价: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可操作性,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集体安全体制: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的体系。在集体安全体制的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2)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3)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大
原因: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表现: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总结: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
(1)主体大大增加: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各国际组织等都是国际法主体。
(2)内容不断充实: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3)形成较完整体系: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
(4)国家本位观淡化: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
(5)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效力得到强化。
思考点: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1)形成了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建立了国际问题的解决机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3、评价
积极: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思考: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