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思考:依据地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有何特点?各民族关系如何?分布上——交错居住 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大杂居,小聚居)1、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2、历史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3、现实因素: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利于民族团结与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4、政治基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5、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6、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初步形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正式建立)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自治区(省)5个、自治州(市)30个、自治县(旗)120个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一)背景1、文革十年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二)表现思考: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自治管理权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特点意义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民族主义关系。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⑤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点①坚持统一(前提)和自治(核心)相结合。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③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基本政治制度。探究: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点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一)2012年中共十八大:民族工作主题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提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地位: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三)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1、内容: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⑤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四)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问题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安全;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危害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问题呢?①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③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