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导学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4课
当代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的演变
影响外交的因素: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②国家性质;③国家力量;④国内外形势。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奠定基础,走向国际
1、背景: (最突出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1)国际 :
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政策;
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2、外交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具体方针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探究: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维护国家利益、安全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
③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
④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2)影响:
积极:①赢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③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④维护世界和平。
消极:①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造成外交战略不平衡;②苏联模式与其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3、外交成就:
(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加利亚等10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瑞士、丹麦、芬兰(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2)1950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加强了中苏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3)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目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形成过程
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革命外交→国家外交);
②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 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结果 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
性质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目的 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内容 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知识拓展]“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异”的含义
“同”指的是亚非各国有共同的殖民历史;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维护世界和平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异”是指亚非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不同。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万隆会议的意义:
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6)1956年外交关系进一步发展
①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家建交; ②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冲破封锁
1、背景:
(1)国际
①两个阵营内部的控制与反控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②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③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④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
(2)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左”倾思想的影响
2、外交战略:“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
两个拳头打人 一拳打美帝,一拳打苏修(反苏反美)
两个中间地带 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
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成就:
出现了以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
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冲破封锁)。
(三)20世纪70年代——打开新局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末70年代国内外时局有哪些重大变化?
1、背景:
(1)国际时局:
①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劣势,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②资本主义阵营:欧洲联合,日本崛起;
③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关系恶化,关系降到冰点;
④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
(2)国内时局: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外交战略:“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外交战略,即按照大致的纬度(大概北纬50度)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一大片”指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3、外交成就:
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思考:为什么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是联合国原始会员国 (历史原因)
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增强并支持中国(直接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客观原因)
思考: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何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标志美国敌视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利于打破美国操纵的局面。
3、外交成就:
④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迎来建交高潮(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
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相对衰落(西欧、日本冲击,越战泥潭)
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中国:
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结束了两国的敌对状态,有利于两国的交流与发展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国际上掀起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年——2012年)
(一)背景
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2、国际: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外交政策:全方位、无敌国、不结盟
(三)外交成就
1、改革开放之初:发展大国关系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与周边国家关系取得新进展
解决了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3、进入21世纪:全方位外交
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俄罗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美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本:战略互惠关系
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一)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1、背景: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外交理念与成就:
大国关系 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框架,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邻国关系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非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
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理论创新:一坚持三推动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实践创新:
(1)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
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
出台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
(2)贡献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三)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来
1、背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政治理念:
(1)四个反对:①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反对冷战思维,
③反对干涉别国内政,④反对搞双重标准。
(2)一个宗旨: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一个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四、课程总结
时期 外交政策、理念 与美苏关系
1949年—50年代中期 “一边倒” 联苏反美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两个拳头打人” “两个中间地带” 反苏反美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联美反苏
改革开放以后 “全方位”“无敌国”“不结盟” 联美联俄,和平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联美联俄,和平外交
探究: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经济:综合国力的增强
政治:中共的正确领导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
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道路:符合本国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