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一)法治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1、法制开端——1949年(1)成就: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2)意义: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成就:①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②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特点:体现广大民众意志,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2)意义:①确立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立法、司法制度;②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材料: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辩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地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地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起到作用?有何启示?“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和法律意识淡薄。启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二)法治建设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1、新发展: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1)成就:(①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①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思考:两部宪法的目录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2、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2010年(1)背景: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2)成就:①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思考:谈谈你对宪法修正案中改“制”为“治”的认识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其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治国的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只有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前途和归宿②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③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④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3)意义: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3、全面依法治国时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2)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来: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特点:①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②体现对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③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思考: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1)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2)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4)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5)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意义:(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①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相关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③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课程总结“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