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卷——2025届高考化学4月模拟预测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4分。第1~10题,每小题2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2.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餐饮废油可炼制“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餐饮废油是纯净物B.海底液化封存技术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压缩液化属于化学变化C.深中通道使用含钒优特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优特钢的强度大于成分金属D.“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所用铀棒含有和,两种核素的中子数相同3.《流浪地球2》向观众展示了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超级计算机550W等超前的科技幻想,探讨了数字生命、人工智能等科技伦理问题。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硅—石墨烯—锗高速晶体管”技术获重大突破,C、Si、Ge都是主族元素B.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光纤线路总长超过三千万公里,光纤的主要成分是C.新型陶瓷碳化硅(SiC)可作耐高温结构材料D.富勒烯、石墨烯都是含碳化合物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涉及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原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淀粉、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发生还原反应为生物体提供能量B.谷氨酸钠(味精)常用于增味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用于食品膨松剂C.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可用作渔网、绳索D.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依靠形成氢键实现碱基互补配对5.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A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谱线 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B 冰的密度小于水 冰晶体中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C 某冠醚与能形成超分子,与则不能 与的化学性质不同D 正戊烷的沸点高于新戊烷的沸点 结构不同引起分子间作用力不同6.下列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试剂A 检验无色溶液中是否存在 滴加少量氯水和汽油,振荡、静置B 测定醋酸溶液的浓度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甲基橙作指示剂C 检验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是否水解 氢氧化钠、新制氢氧化铜D 除去中混有的少量HCl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7.劳动成就梦想。关于下列劳动项目所述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学农劳动:施用铵态氮肥(碳酸氢铵)时,需要及时掩埋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会降低肥效B 社区服务:用石灰水将社区的树刷白 石灰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减少虫害C 自主探究: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铁片,并将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同一柠檬中制作简易的原电池 根据原电池的构成原理D 家务劳动:切土豆丝,并将切好的土豆丝浸没在水里防止变色 土豆丝中的氧化性物质遇空气变色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①蒸发溶液得到固体B.用装置②除去中混有的少量C.用装置③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醇杂质D.用装置④分离溴的溶液和水9.有机物M是一种合成用于治疗炎症和自身免疫新药的中间产物,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该分子中含氧官能团有三种B.该分子存在顺反异构C.该分子最多有18个碳原子共平面D.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发生反应10.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3B.溶液中含的数目为C.和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2D.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811.若将浓盐酸滴入中,将产生的气体持续通入后续装置进行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中反应只体现HCl的还原性B.同温同压下,HCl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大于C.戊中的现象能说明具有漂白性D.实验后向己中滴加两滴酚酞,最终溶液变红12.某离子化合物结构如图,其中元素A为过渡金属,W、Y、Z、M、X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且位于同周期的原子位置相邻,原子半径:,M基态原子的所有s轨道上共有6个电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合物中除A外,其他原子均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B.W与M、Z均可形成18电子微粒,沸点前者高C.化合物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可做灭火剂D.电负性:13.“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有时会产生错误,下列类推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是:;则第三周期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也是:B.氢化物沸点顺序是:;则V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顺序也是:C.根据对角线规则,元素Li和Mg的某些性质相似,则元素C和P的某些性质也相似D.和都为正四面体形,中键角为109°28′,中键角也为109°28′14.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多种,例如: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A.图I可表示合成氨,其中N2、H2被循环使用B.图II可表示电解熔融的Mg Cl2得到镁,其中X、Y分别为Mg(OH)2和盐酸C.图III可表示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其中NO循环使用D.图Ⅰ可用于侯氐制纯碱CO2的循环利用15.已知1,3-丁二烯与HBr加成的能量—反应进程图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各步正向反应的焓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3-溴-1-丁烯的反应热为,生成1-溴-2-丁烯的反应热为B.反应时间越长,反应得到1-溴-2-丁烯的比例越大C.0℃、短时间tmin内,反应的1,3-丁二烯得到两种产物的比例为(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生成3-溴-1-丁烯的平均速率为D.与烯烃结合的一步为决速步骤,进攻时活化能小的方向得到3-溴-1-丁烯16.以石墨烯封装钴镍颗粒的铠甲催化剂为电极,多硫化物离子为氧化还原介质构建电解水解耦装置。此装置在用电低谷期将过剩电力储存为还原态多硫化物离子的化学能,在用电高峰期氧化多硫化物离子,实现氢气的低能耗制备[已知的单位为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电高峰期,阳极发生反应:B.用电低谷期,溶液pH减小C.用电高峰期和用电低谷期的电极反应互为可逆反应D.经历1 h,在没有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下消耗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约为10.7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6分。17.(14分)可用淀粉溶液遇碘显蓝色,检验淀粉的存在。做验证实验:向碘水中滴加木薯淀粉(以下简称淀粉)溶液,显蓝色。使淀粉溶液显蓝色的一定是I2吗?Ⅰ.探究碘水的成分(1)类比与反应,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测得碘水中的含碘微粒有:,资料显示:。推断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Ⅱ.探究使淀粉溶液显蓝色的微粒【方案1】(3)向无色溶液、KI溶液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振荡,溶液仍呈无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向等浓度、等体积的碘水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三种试剂(如下图所示),振荡,充分混合后,再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记录现象。①试管①中加入M,是为耗尽溶液中的,又不影响实验探究,M应选____________。A.硝酸酸化的溶液B.硫酸酸化的溶液②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不是,而是。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试管① 试管② 试管③溶液颜色 加淀粉溶液前 黄色 黄色 黄色加淀粉溶液后 ______ ______ 蓝色【方案2】(5)在碘的十四烷溶液中,加少许淀粉。若本实验结论与【方案1】一致,则加入淀粉前后液体的颜色分别为____________。(已知:碘的烃类溶液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颜色基本一致)A.黄色黄色 B.黄色蓝色 C.紫色紫色 D.紫色蓝色用木薯淀粉(粒径)制备的纳米淀粉(粒径40~100nm),可吸附染料废水中的染料藏红T。(6)木薯淀粉分散于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应属于______________;A.溶液 B.胶体 C.乳浊液 D.悬浊液(7)纳米淀粉吸附藏红T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测定纳米淀粉对藏红T的吸附量q[q=],实验如下:(8)配制的藏红T溶液1L,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9)取、藏红T溶液各200mL,分别加入20mg纳米淀粉,振荡、静置,吸附量q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藏红T溶液的吸附量q由_________________所示。A.曲线MB.曲线N②在0~10min内,曲线N对应的被吸附速率为________。[已知:,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A. B. C. D.18.(14分)是制造钒铁合金、金属钒的原料,也是重要的催化剂。以苛化泥为焙烧添加剂从石煤中提取的工艺,具有钒回收率高、副产物可回收和不产生气体污染物等优点。工艺流程如下。已知:i_石煤是一种含的矿物,杂质为大量和少量等;苛化泥的主要成分为等。ⅱ_高温下,苛化泥的主要成分可与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室温下,偏钒酸钙和偏铝酸钙均难溶于水。ⅱi.;回答下列问题:(1)焙烧产生的气体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2)水浸工序得到的滤渣①中含钒成分为偏钒酸钙,生成滤液中主要杂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弱碱性环境下,偏钒酸钙经盐浸生成碳酸钙和低浓度的滤液①,滤液①中的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可进入离子交换工序充分利用。(4)“洗脱”中,洗脱液浓度越______________,越有利于钒的提取。(5)溶液中含钒离子浓度小于等于时认为钒沉淀完全,则“沉钒”工序中当钒沉淀完全时为_________________。(6)V的另一种氧化物的立方晶胞如图所示,则在晶胞中,黑球代表的是___________原子。氧离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_。19.(14分)研究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Ⅰ.催化重整制氢气一种与催化重整制取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反应管中加入和催化剂,先通入,待步骤Ⅰ完成后,再将以一定流速通入,并控制温度为,进行步骤Ⅱ。(1)写出步骤Ⅱ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Ⅱ中还存在少量副反应:,测得出口处和的流量随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①时出口处气体流量略高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应进行后,反应管中仍残留较多,但流量迅速降低,流量升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用于烟气脱硝(3)烟气脱硝相关反应如下:反应Ⅰ反应Ⅱ反应Ⅲ①反应Ⅲ的___________。②反应Ⅰ和反应II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则相同温度下反应Ⅲ的K=_______________(用、表示)。(4)模拟烟气脱硝:一定条件下,将、和按匀速通过催化脱硝反应器,测得去除率和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①当温度低于时,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当温度高于时,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分)Hagrmann酯(H)是一种合成多环化合物的中间体,可由如图所示路线合成(部分反应条件略去):(1)根据化合物H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完成下表。序号 反应试剂、条件 反应形成的新官能团(写名称) 反应类型a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还原反应、加成反应b NaOH溶液,加热,酸化 ___________ _________(2)E→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TMOB是H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①除苯环外仅有1种化学环境的H原子;②存在甲氧基()。TMO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a.A能和HCl反应得到聚氯乙烯的单体b.F中碳原子有2种不同的杂化方式c.1 mol G与1 mol HBr加成有2种产物d.H中有手性碳原子(5)以乙炔和HCHO为有机原料,4步合成(无机试剂任选)。已知:①②基于你设计的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相关步骤涉及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明反应条件),该反应产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九霄环佩木古琴主要构成是木材,动物筋制得,A错误;B.裴李岗文化骨笛由动物骨骼构成,B错误;C.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由硅酸盐制成,C正确;D.曾侯乙青铜编钟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D错误;故选C。2.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餐饮废油是混合物,并非纯净物。B选项错误,压缩液化是物理变化,并非化学变化。C选项正确,优特钢是合金,其强度一般大于其成分金属。D选项错误,两种核素的中子数相差3,并非1倍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C。3.答案:D解析:A.C、Si、Ge都是主族元素,故A正确;B.光纤的主要成分是,故B正确;C.新型陶瓷碳化硅(SiC)可作耐高温结构材料,故C正确;D.富勒烯和石墨烯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D错误;故选D。4.答案:A解析:A.淀粉和蔗糖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氧化反应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为生物体供能,A错误;B.谷氨酸钠(味精)是增味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用作膨松剂,B正确;C.聚酰胺纤维(如尼龙)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因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和耐磨性,适用于制造渔网、绳索,C正确;D.DNA双螺旋中,碱基互补配对(如A-T、C-G)通过氢键实现,A-T间2个氢键,C-G间3个氢键,D正确;故选A。5.答案:C解析:A.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谱线,说明原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即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故A正确;B.水分子之间有氢键,固体冰晶体中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后空隙变大,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导致冰的密度小于水,故B正确;C.某冠醚与能形成超分子,与则不能,主要原因是和的离子半径不同,冠醚的空穴大小与匹配,而与不匹配,故C错误;D.正戊烷和新戊烷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由于新戊烷支链多,分子间作用力小,所以沸点较低,故D正确;故答案为C。6.答案:B解析:向含的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汽油,被氧化为,溶于汽油,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A正确;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醋酸溶液,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需用酚酞作指示剂,B错误;取淀粉水解液,加入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有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生成,说明淀粉已水解,C正确;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将混有少量HCl的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除去其中的HCl,D正确。7.答案:D解析: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为减少肥效的损失,施用铵态氮肥(碳酸氢铵)时,需要及时掩埋,化学知识正确,A不符合题意:石灰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能有效防止害虫爬到树上啃食树木,减少虫害,因此用石灰水将社区的树刷白,化学知识正确,B不符合题意;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铁片,并将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同一柠檬中,该装置形成了简易的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化学知识正确,C不符合题意;土豆丝中的还原性物质遇空气中的氧气被氧化而变色,化学知识不正确,D符合题意。8.答案:D解析:A.蒸发溶液的过程中,易被氧化,不能得到固体,A错误;B.溶液与均发生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应选用饱和溶液,B错误;C.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醇杂质,再分液分离,C错误;D.和水不互溶,装置④用分液漏斗分离溴的溶液和水,D正确;故选D。9.答案:D解析:该分子中含氧官能团为(酚)羟基、羧基、醛基,共3种,A项正确;分子中连有羧基的碳碳双键,该碳碳双键上的碳原子连有4种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分子存在顺反异构,B项正确;分子中碳碳双键所连的羧基碳,两个苯环碳、醛基碳及异丙基中与苯环所连的碳,最多18个碳原子共平面,C项正确;1mol该有机物含有2mol酚羟基,连有酚羟基的苯环上酚羟基的邻位上可与发生取代反应,与羧基相连的碳碳双键可与发生加成反应,醛基也可与发生氧化反应,1mol该有机物可消耗多于3mol,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A.26g的物质的量为1mol,一个分子中含有3个σ键,故26g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3,A正确;B.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溶液中含的数目小于,B错误;C.CO和均由分子构成,1molCO和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C错误;D.1个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故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D错误;答案选A。11.答案:B解析: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乙装置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通过丙、丁、戊装置探究氯气性质,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以此分析;A.装置甲中与浓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浓盐酸体现还原性和酸性,选项A错误;B.HCl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大于,乙中饱和NaCl溶液除去中的HCl,选项B正确;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HClO,且HClO具有漂白性,则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不是氯气具有漂白性,选项C错误;D.己装置中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生成氯化钠显中性,次氯酸钠显碱性,且次氯酸钠因具有强氧化性对有色物质起到漂白作用,则实验后向己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先变红后变成无色,选项D错误;答案选B。12.答案:B解析:M基态原子的所有s轨道上共有6个电子,M为第三周期元素。W、Y、Z、M、X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X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可知X为第三周期的Cl元素;M和X同周期,且原子位置相邻,原子序数比X的小,M为S元素;Y形成4个共价键,可知Y为C元素;Z形成3个共价键且和原子序数比C的大,原子半径比C的小可知Z为N元素;W形成1个共价键,且原子序数最小,原子半径最小,可知W为H元素。A.化合物中H原子达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C、N、S、Cl均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A为过渡金属未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A正确;B.W为H元素、M为S元素、Z为N元素,形成18电子的微粒分别为,分子间存在氢键,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故沸点:,B错误;C.Y为C元素,X为Cl元素,两者形成的中C采取杂化,呈正四面体形,不支持燃烧,可做灭火剂,C正确;D.W为H元素、M为S元素、Y为C元素,电负性:,D正确;故答案为:B。13.答案:A解析:A.非金属性Cl>S>P,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稳定性是:,故A正确;B.N元素的电负性很强,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同族氢化物中氨气的沸点最高,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氢化物沸点越高,故沸点是:,故B错误;C.元素周期表中,少数几种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这种规律被称为“对角线规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有这种性质,C和P两元素的性质不相似,不符合对角线规则,故C错误;D.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28',中,磷最外层有5个电子,而在白磷正四面体结构中每个磷原子形成3个共价键,键角为60°,故D错误。答案选A。14.答案:D解析:15.答案:A解析:A.根据盖斯定律,生成3-溴-1-丁烯的反应热为,生成1-溴-2-丁烯的反应热为,A错误;B.根据图示可知,1-溴-2-丁烯的能量低,更稳定,因此反应时间越长,得到1-溴-2丁烯的比例越大,B正确;C.根据图示可知,生成3-溴-1-丁烯的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低,因此短时间内,生成3-溴-1-丁烯的比例大,故生成3-溴-1-丁烯的平均速率为,C正确;D.根据图示可知,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大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故第一步即与烯烃结合的一步为决速步,第二步反应中生成3-溴-1-丁烯的活化能小,即进攻时活化能小的反应得到3-溴-1-丁烯,D正确;故选A。16.答案:B解析:根据电池分析可知,白天为用电高峰期,该电化学装置提供电能,为原电池,正极反应为,负极反应为,A错误;根据电池分析可知,用电低谷期右侧B电极发生的反应为,左侧A电极发生的反应为,溶液pH减小,B正确;用电高峰期的反应在白天进行,用电低谷期的反应在晚上进行,发生电极反应的条件不同,不互为可逆反应,C错误;经历1 h,在没有副反应的情况下,消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D错误。17.答案:(1)(1分)(2)(或)(2分)(3)不是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微粒(1分)(4)B(1分);试管①浅黄色(或黄色或无明显变化)(1分);试管②深蓝色(或蓝黑色、深蓝黑色、蓝色)(1分)(5)C(1分)(6)D(1分)(7)纳米淀粉和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粒子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较强(2分)(8)1L容量瓶、胶头滴管(1分)(9)A(1分);B(1分)解析: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中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类比与反应,与反应生成HI和HIO,化学方程式;(2)碘单质发生歧化反应可以生成HI和,推断产生的原因为:(或HIO发生歧化反应生成:);(3)碘单质能使淀粉试液变蓝色;而无色溶液、KI溶液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振荡,溶液仍呈无色,说明:不是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微粒;(4)银离子和碘离子生成碘化银黄色沉淀,影响实验的观察;硫酸酸化的溶液和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实验效果会更明显;故选B;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不是,而是。试管①中主要存在含碘粒子为碘单质,则试管①加淀粉溶液后现象为:浅黄色(或黄色或无明显变化);资料显示:,试管②中加入碘单质和KI混合溶液,使得溶液中浓度较大,则试管②现象为:深蓝色(或蓝黑色、深蓝黑色、蓝色);(5)本实验结论与【方案1】一致,结论: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不是;已知:碘的烃类溶液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颜色基本一致,则为紫色;碘的十四烷溶液中,主要存在含碘粒子为碘单质,则加少许淀粉前后液体的颜色均为紫色,故选C;(6)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的分散系;溶液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于1nm的分散系;浊液是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的分散系;木薯淀粉粒径,则分散于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应属于悬浊液,故选D;(7)纳米淀粉和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粒子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较强,故纳米淀粉可以吸附藏红T;(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配制藏红T溶液1L,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1L容量瓶、胶头滴管;(9)①200mL等体积的藏红T溶液中藏红T的量大于藏红T溶液中藏红T,则藏红T溶液的吸附量q由A.曲线M所示;②由图,在0~10min内,曲线N对应的被吸附速率为。18.答案:(1)(2分)(2)(2分)(3)(2分)(4)高(2分)(5)(2分)(6)V(2分);3(2分)解析:(1)苛化泥的主要成分为等,因此焙烧中产生的气体为。(2)由已知信息可知,高温下,苛化泥的主要成分与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偏铝酸钙,偏铝酸钠溶于水,偏铝酸钙难溶于水,所以生成滤液中主要杂质偏铝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3)在弱碱性环境下,与碳酸氢根、氢氧根反应生成碳酸钙、偏钒酸根和水,离子方程式为:,滤液①中含有,且浓度较低,滤液①中的可进入离子交换工序充分利用。(4)“洗脱”中,洗脱液浓度越高,越有利于钒的提取。(5)根据,当恰好完全沉淀时,,则溶液中的,故溶液中的。(6)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和体心的黑球个数为8×+1=2,位于面上和体内的白球个数为4×+2=4,由氧化物的化学式可知,黑球为钒原子、白球为氧原子。根据图示,氧离子的配位数为3。19.答案:(1)(2分)(2)步骤Ⅱ主反应生成的与的物质的量相等,副反应消耗同时生成(2分);分解生成C和,使浓度降低,生成的C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使活性降低(2分)(3)(2分);(2分)(4)温度低于,催化剂活性增强和温度升高共同使脱硝反应速率加快(2分);高于时,与氧气发生燃烧,参加脱硝反应的量减少,使脱硝反应速率减慢(2分)解析:(1)步骤Ⅱ中反应物是碳酸钙和甲烷,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钙、CO和氢气,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①步骤Ⅱ反应化学方程式:生成与的物质的量相等,步骤Ⅱ中还存在少量副反应:生成CO,则时出口处气体流量略高于的原因是:步骤Ⅱ主反应生成的与的物质的量相等,副反应消耗同时生成;②反应进行后,反应管中仍残留较多,但流量迅速降低,流量升高,可能的原因是:分解生成C和,使浓度降低,生成的C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使活性降低;(3)①根据盖斯定律,反应I-反应II可得反应Ⅲ,则反应Ⅲ的;②反应I-反应II可得反应Ⅲ,两式相减则平衡常数相除,则相同温度下反应Ⅲ的;(4)①当温度低于时,催化剂活性较佳,且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因此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可能原因是:温度低于,催化剂活性增强和温度升高共同使脱硝反应速率加快;②当温度高于时,反应物加入氧气,能与甲烷发生燃烧反应,使甲烷的量减少,反应物浓度减小,使脱硝反应速率减慢,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可能原因是:高于时,与氧气发生燃烧,参加脱硝反应的量减少,使脱硝反应速率减慢。20.答案:(1)a.、加热、催化剂(1分);羟基(1分)b.羟基、羧基(1分);取代(水解)反应(1分)(2)(2分)(3)(2分)(4)ad(2分)(5)(2分);1,4-丁二醛(2分)解析:(1)H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羰基,可以和在加热、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加成(还原)反应生成羟基;H中含有酯基,能够在NaOH溶液、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取代(水解)反应生成羧酸盐和醇,酸化后得到羧酸,新形成的官能团为羧基和羟基。(2)是酯化反应,由F的结构简式逆推E的结构简式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TMOB的结构中除苯环外只有一个吸收峰且存在;H中共有3个O,故TMOB有3个化学环境相同的结构;又因为还有一个C,故三个结构连在同一个C上,该物质的结构简式为。(4)A能和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氯乙烯经加聚得到聚氯乙烯,a正确;F中含有碳碳三键、碳氧双键和甲基,碳原子有共3种不同的杂化方式,b错误;G分子中含有2个不对称的碳碳双键,1 mol G与1 mol HBr发生不对称加成,共有4种产物,c错误;手性碳原子是指与四个各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则H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d正确。(5)根据思路分析可知乙炔和HCHO合成的路线为。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产物的名称为1,4-丁二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