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5课《青春之光》必备知识点总结与梳理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15课《青春之光》必备知识点总结与梳理 素材

资源简介

七下15课《青春之光》必备知识点总结与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祝红蕾,山东临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曾获山东散文30年创作新锐奖、首届延安文学奖等奖项。
文体: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文学性、新闻性的特点。它基于黄文秀真实的扶贫事迹创作,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迅速准确地呈现了事件的核心要素。
二、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1、瓢泼(piáo pō ):形容词,意思是像用瓢勺泼水一样 ,通常用来形容雨下得很大、很猛,如“瓢泼大雨” 。 例如:“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2. 熟络(shú luò):形容词,指因经常接触而变得十分熟悉、关系亲密。
3. 心扉(xīn fēi):名词,指人的内心。
4. 执拗(zhí niù):形容词,形容固执任性,坚持己见,听不进他人意见 。
5. 崎岖(qí qū):形容词,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6. 噩耗(è hào):名词,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不幸消息。
7. 毛坯(máo pī):名词,一是指已具有所要求的形体,但还需要加工的制造品;二是指未经烧制的砖瓦、陶瓷器等。
8.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成语,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9. 直言不讳(zhí yán bù huì):成语,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
10. 围追堵截(wéi zhuī dǔ jié):成语,指四面包围起来,并进行追击、拦截 ,常用于军事或追捕等情境。
三、《青春之光》题目含义:
1. 表层含义:指黄文秀用青春年华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如光芒般照亮贫困山村的发展之路,展现青年奋斗的力量。
2. 深层含义:
精神之光:她“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精神的闪耀,成为激励他人的榜样。
时代之光:象征以黄文秀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时代使命中燃烧青春,用行动诠释“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题目既点明人物青春奉献的事迹,又升华其精神对时代的启示意义。
四、课文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 - 4):引子。描写暴雨山洪的恶劣环境,以黄文秀遇险的场景开篇,为后文她的遇难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5 - 38):回溯黄文秀的事迹。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通过多个具体事例展现黄文秀在百坭村的扶贫工作,包括她初到百坭村的情况、走访贫困户、发展砂糖橘产业等,体现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第三部分(39 - 40):结束语。以“用青春热血点亮万家灯火”收束全文,升华主题,表达了对黄文秀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强调了她的青春价值和奉献精神。
五、文章重点内容分析
1. 小标题的作用
(1) 概括内容:每个小标题都对相应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部分的核心主题。例如,若文中有“扎根基层”这样的小标题,读者就能迅速知晓这部分围绕黄文秀在基层的工作展开。
(2)清晰层次:使文章的层次结构一目了然,将不同方面的事迹和内容有序划分开来,避免文章内容的混乱与杂糅,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有条理地把握整体内容。
(3) 引导阅读:小标题就像路标,引导读者的阅读思路,使其能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逐步深入理解文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脉络。
2. 提示性句子
(1)位置与特点:提示性句子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起到总领或总结该段落内容的作用。它们往往具有概括性强、表意明确的特点。比如在介绍黄文秀工作成果的段落开头,可能会有“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样的句子。
(2)阅读价值:抓住这些提示性句子,能够迅速提取段落的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在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时,通过对提示性句子的整合与分析,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核心要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写作手法赏析(难点)
1. 概括性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1)概括性叙述:在文章中,作者会用简洁的语言对黄文秀的主要事迹和经历进行概述,如“黄文秀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事业”,这种叙述能让读者在宏观上了解事件的大致情况和人物的主要行动轨迹,使文章对人物事迹的呈现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2)具体描写:通过对黄文秀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进行生动描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比如描写她在走访贫困户时与村民交流的场景,细致刻画她的神情、话语,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她的耐心和对工作的热情。“她微笑着握住村民的手,轻声说道:‘咱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具体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3)作用:两者结合,使文章详略得当。概括性叙述为骨架,搭建起文章的整体架构;具体描写为血肉,让文章内容丰富饱满,既全面地展现了黄文秀的事迹,又生动地塑造了她的形象,使读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其工作的全貌,又能在微观上体会到她的精神品质。
2.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1) 正面描写:直接对黄文秀进行刻画,从她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例如描写她“清秀的面容上总是带着坚定的神情”,这是外貌描写;“她坚定地说:‘我要为家乡的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语言描写。通过这些正面描写,直接展现她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2) 侧面烘托:借助他人的反应、周围环境等间接表现黄文秀的形象和精神。比如描写村民们对她的称赞“多亏了文秀书记,我们的生活才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她工作的成效和对村民的付出;或是描写百坭村从贫困落后到逐渐发展的环境变化,衬托出她的努力和贡献。
(3)作用:正面描写让读者对黄文秀有直接、直观的认识,而侧面烘托则从不同角度补充和强化了她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可信度,让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她的优秀品质。
七、人物形象分析
1. 黄文秀的事迹
(1) 投身脱贫攻坚:黄文秀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到贫困村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她深入基层,全身心投入脱贫工作,积极了解村民需求,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
(2) 发展产业助力脱贫:以砂糖橘等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她积极学习种植技术,为村民联系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努力推动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3)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经常走访贫困户,关心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暴雨之夜,她放心不下村里的灾情和群众安危,不顾危险,在返回驻村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和家乡人民。
2. 精神品质
(1)坚定信念:她坚定地秉持为家乡脱贫、为群众谋幸福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克服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在艰苦的基层环境中坚守。
(2) 勇于担当: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重任,面对贫困的现状和工作中的挑战,不退缩、不推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甘于奉献:将个人利益置于身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百坭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生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她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新的“长征”路上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八、拓展思考:
1. 联系现实:
(1) 践行“青春之光”精神:作为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这种精神。比如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不轻易放弃,勇于克服困难,像黄文秀面对脱贫难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一样,培养自己的坚韧和担当精神;在集体活动中,主动承担责任,关心同学,为集体的进步贡献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等,关心社会问题,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2)对“青春价值”的理解:结合黄文秀的事迹,青春价值不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安逸生活,而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奋斗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我们应像黄文秀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书写有意义、有价值的青春篇章。
2. 写作迁移
写作方法运用:在写作时,尝试运用“概括 + 具体”“正面 + 侧面”的手法来写一位榜样人物。比如写一位优秀教师,先用概括性叙述介绍他的教龄、所获荣誉等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具体描写,如他在课堂上生动有趣的讲解、耐心辅导学生的场景等展现他的教学风采。正面描写可以刻画他专注备课的神态、鼓励学生的话语等。侧面烘托则可以通过描写学生对他的喜爱和尊敬,如“每次他的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盼着听他的讲解”,或是其他老师对他教学方法的称赞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
九、总结:
《青春之光》通过丰富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多样的写作手法,生动地塑造了黄文秀这一新时代青年榜样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