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全球贸易网
世界贸易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分界点
——新航路的开辟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时间 事件 途径 发展
15世纪末 —16世纪
17-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
与掠夺
掠夺原料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欧洲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
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越来越来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被卷入资义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新航路开辟前(15世纪以前)的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③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1、原因
①15世纪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
②虽已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这种连接相当松散,
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大
陆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
④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
2、特点
①局限性:美洲——洲内贸易;
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处于前工业时代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的贸易:
初步形成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各洲之间的贸易
【史纲下】①印度洋贸易中,欧洲商人取代阿拉伯商人,占据优势
②欧洲商人从事罪恶的欧美非“三角贸易”,控制大西洋贸易
③葡萄牙控制了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
④西班牙用“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2、表现:
3、影响: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
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特点: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765年 —— 一战前)的贸易:
最终形成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商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②世界贸易额剧增: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①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
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③20世纪初,欧美是世界制造业中心。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4、特点:①欧美主导:从英国是“世界工厂”到美、德、英、法并列;
②亚非拉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四)两次世界大战间(1914年-1945年)的贸易:
受挫
1、原因:
2、表现:
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世界市场受到冲击。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五)冷战时期(1945年-1991年)的贸易:
曲折发展
1、阻碍因素:
2、有利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
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六)冷战结束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贸易:
突飞猛进
1、原因:
2、表现: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②冷战的结束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④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国际贸易的进程。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网络)
①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思考点】P56: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洲际贸易的扩大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协调
跨国公司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科技: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
政治:国际局势的发展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积极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③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2、消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
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世界贸易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国际化
促进了
推动了
(一)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
1、经济上: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上: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商 品 流 动
买方
卖方
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
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习俗等
思考: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有何关系?
商品的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同时两者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学习聚焦P57】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1、茶文化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材料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
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
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知识链接
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茶文化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茶文化 的地位 茶文化 的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 的创新 广泛传播
到欧洲、
美洲、非
洲和大洋
洲等地区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1、茶文化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茶文化 的地位 茶文化 的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 的创新 广泛传播
到欧洲、
美洲、非
洲和大洋
洲等地区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1、茶文化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茶文化 的地位 茶文化 的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 的创新 广泛传播
到欧洲、
美洲、非
洲和大洋
洲等地区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材料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
2、服饰文化: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法国 17世纪末
18世纪
20世纪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穿儒服的利玛窦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3、钟表: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中国古代的记时
进口 16世纪中期
18世纪
国产 诞生于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进口钟表的已经很多,高官收藏进口钟表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钟表外交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清)
4、其他: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1)原因
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积极:①对文化: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对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对国际政治: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消极:①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