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
世界霸权。
(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斗争愈发激烈。
(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 概况
(1)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决定性战场);
东线:德、奥—俄;
南线:奥—俄、塞。
(2)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3. 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
4. 结果:(1)以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
(2)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 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内部纷争
大国利用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民族尚未完全觉醒
帝国主义势力强大
被压迫民族
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材料: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们集中反映并加剧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与争夺,两大军事集团争夺巴尔干地区,导致巴尔干地区的国家利益遭到严重的损害,但是这些国家却无力摆脱两大军事集团的压迫。
——改编自徐蓝《世界现代史》上册
压迫 封建统治 殖民统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3)一战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①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②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1. 背景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
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原则——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
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材料1: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了反对封建压迫与禁锢,提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性的国际关系原则。1776年美国通过《独立宣言》,这是民族自决思想在政治文件中的初次明确表达。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材料2: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 ……人类只有经过一切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的过渡时期,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材料3:1916年5月,威尔逊提出再造世界和平的三项原则: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同样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其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
——奥古斯特·赫克歇尔:《从伍德罗·威尔逊的演讲和作品中看他的政治理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 背景
(5)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鼓舞。
材料: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不给它以权利,使它能在兼并国军队或任何较强民族的军队完全撤走的条件下,不受丝毫强制地用自由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个民族的国家形式问题,那末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
——《和平法令》1917.11.8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力量的增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 背景
地区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欧洲 亚洲 中国
法属印度支那
印度
非洲 埃及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墨西哥 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从指望宗主国转为以民族解放的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 表现
亚洲:中国、越南、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在东南亚,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胡志明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地区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欧洲 亚洲 中国
法属印度支那
印度
非洲 埃及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墨西哥 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从指望宗主国转为以民族解放的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尼赫鲁明确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 表现
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地区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欧洲 亚洲 中国
法属印度支那
印度
非洲 埃及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墨西哥 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从指望宗主国转为以民族解放的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尼赫鲁明确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出现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 表现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四大帝国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
“民族自决”原则传播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激化宗主国与
殖民地间的矛盾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殖民地参加一战
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3. 影响
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时期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15世纪末—18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开始解体
土崩瓦解
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过程
1. 背景(原因)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材料1:两国决不进行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2: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3:从主观因素上看,二次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 表现
材料: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独立的代价——印巴分治
1947年7月18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①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
②8500万人组成的562个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2)英帝国迅速解体:1947年印巴分治;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成为英联邦自治领。
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1956年,巴基斯坦
伊斯兰共和国建立。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代价”
材料:……在发给新的采矿许可证时,如其他条件相等,应优先给与法国公司;
……阿尔及利亚应把米尔斯 克比尔基地租借给法国使用十五年,经两国协议可以续租。
——《构成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协定的来往信件和1962年3月19日埃维昂谈判结束时通过的各项声明》(1962年7月3日)
这类内容在许多宗主国与殖民地签订的独立协议中是非常常见的
优先开采石油
租界军事基地
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从英国人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时代的终结。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 表现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 影响
(1)实现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改了世界政治面貌,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扭转和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特征:
2、表现:
(1)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印度10卢比纸币上同时印有十几种不同的语言文字。钞票的正面用英语和印地语标注面额10卢比,其背面用印度其他十几种语言标注面额。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融合外来文化:
①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③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仍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
2、表现: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新加坡、韩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有很大影响。
保留传统文化
保留传统文化
接受西方文化
(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
2、表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特点
(1)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2)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3)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
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复兴民族文化时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
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现代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如:印度在吸收借鉴基础上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出新的东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础发展出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023·河北·高考真题)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