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5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56张PPT)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
博物馆
图书馆
印刷书
目录
01 学校教育的发展
02 印刷书的诞生
03 图书馆的成长
0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01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
西方近代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含义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夏朝:有了正式的以教育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2)商朝:学校易名为“庠”。
(3)西周
① 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的国都,分别称为“辟雍”和“泮宫”,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
高下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② 乡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郊外,称作“校”“庠”“序”。
③ 国学与乡学均为贵族学校,老师都由官员兼任,学生仅限于贵族子弟。
1. 官学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 官学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晋武帝司马炎设国子学,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 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唐代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
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3)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2. 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3. 作用
四大书院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白鹿洞、岳麓、应天、石鼓为“宋初四书院”。
王应麟在《玉海》中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为“宋朝四书院"。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4)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 京师大学堂
(1)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
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
教育行政机关。
(2)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3)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2)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 清华学堂
(1)1911年创办,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
知识拓展:留学教育
时期 表现 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 官派留学,学习技术 詹天佑
20世纪初 甲午战争,留日风潮 陈独秀
清末民初 庚款留学,赴美深造 胡适
一战时期 勤工俭学,留法热潮 邓小平
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以俄为师 聂荣臻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
(三)中国现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
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5)“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1.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学校教育
(4)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
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 “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人。
2.“文革”结束后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学校教育
(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事业重上正轨。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
革的步伐加快。
(4)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2.“文革”结束后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学校教育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四)西方学校教育
1. 古希腊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 近代
博洛尼亚大学——世界大学之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西方学校教育
(2)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1806年,拿破仑设立巴黎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即国民教育部)。
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其辖境与司法区重合。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区内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区内的中等和初等教育。这一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2. 近代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西方学校教育
(3)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2. 近代
柏林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其前身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5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或任教。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西方学校教育
(4)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 近代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西方学校教育
(五)学校教育意义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02
印刷书的诞生
产生历程
历史意义
(一)发展历程
二、印刷书的诞生
2.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1.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
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5.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书籍”的印刷书,并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一)发展历程
3.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有纤维纸;105年,东
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
4.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毕
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二)历史意义
1.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2.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4. 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二、印刷书的诞生
知识拓展:翻译活动
1.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
2.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印刷书的诞生
巩 固 训 练
1.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C
2.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
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A
巩 固 训 练
3.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
B
4.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
03
图书馆的成长
历史起源
发展历程
(一)历史起源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二)发展历程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1. 西方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又称亚述巴尼拔王室书库。这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时间上要比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早400年。
梅顿修道院图书馆(德国)
法国黎塞留图书馆( 1859-1875 )落成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
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
大学图书馆对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发挥了重
要作用。
2. 中国
(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
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
“堂”“室” 等藏书之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发展历程
(2)私家藏书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2. 中国
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有最古老
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发展历程
(3)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 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
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2. 中国
京师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发展历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
“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逐渐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2. 中国
我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发展历程
(三)职能:文化传承
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保存古籍
文献开发
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韩国海印寺藏经板殿藏有世界上
最古老、最著名的大藏经版本
北大图书馆馆藏800万册其中
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当中有大量的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人才
教育功能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
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
文化生活。
职能:文化传承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三)职能:文化传承
巩 固 训 练
1.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现存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它属于( )
A.埃及文明 B.东亚文明
C.西亚文明 D.玛雅文明
C
2.汪原放笔下的亚东图书馆,在1913-1918年生意清淡,1919年后生意大为昌盛。造成亚东图书馆生意转向兴隆的原因可能是( )
A.新文化运动引发的趋新风潮 B.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的发达
C.中共成立后工人运动的发展 D.国民革命运动风潮的鼓动
A
巩 固 训 练
3.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等国家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C.顺应了民众的美好生活追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C
4.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近代教育发展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B
0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一)西方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 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3. 18 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西方
2.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
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二)中国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 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市濠河之滨,建苑初期,博物苑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3.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 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4.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5.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6.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楼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截止至2012年末,全馆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军博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93件,大型武器装备250余件,艺术品1600余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51件。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7. 1960年,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 年,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8.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专业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三)作用
1.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 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课堂小结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
大大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印刷书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
图书馆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
博物馆
巩 固 训 练
1.下列关于博物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③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B
2.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A
巩 固 训 练
3.18世纪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国家博物馆,它们都拥有大量藏品,如大英博物馆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卢浮宫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古罗马时期的马赛克贴画。这些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 B.文艺复兴运动提供大量藏品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
C
4.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