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突破素养卷(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分值:9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4·枣庄二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标虽未实现,却为后世开通了一条中外联系的纽带。材料所述是指( )[A]开辟丝绸之路 [B]发起漠北战役[C]设置西域都护 [D]开通大运河2.(2024·绥化中考)下列改革中,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3.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中外交往 [B]江南开发[C]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4.唐蕃会盟碑上记载:“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欤。”其表达的意思是( )[A]唐朝和吐蕃加强经济往来[B]表达了民族之间团结友好往来的思想[C]中央政府和边疆政权的平等性[D]双方增设专门友好交往的机构5.(2024·枣庄二模)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6.(2024·菏泽二模)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A]比较符合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7.(2024·福建中考)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8.(2024·菏泽三模)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 ④西域都护府 ⑤昭君出塞 ⑥张骞出使西域[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⑤9.(2024·枣庄二模)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课上老师出示了一张某历史人物名片,含有“精忠报国”“郾城大败金军”等,让同学们说出与他相关的诗句。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 )[A]“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复台》10.(2024·长春中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11.(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A]新疆 [B]西藏[C]云南 [D]台湾12.(2024·枣庄模拟)如图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元代壁画《醉归乐舞图》,元代歌舞中融入了蒙古族的骑马舞蹈、西域的舞曲节奏,以及南方的水乡舞蹈、北方的民间舞蹈,形成了独特的元朝乐舞特色。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元代歌舞水平达到了巅峰[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13.(2024·枣庄期中)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其中,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项能够成为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有力佐证( )[A]文成公主塑像 [B]宣政院印[C]锦衣卫印 [D]达赖金印14.(2024·广东中考)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15.(2024·德州二模)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D]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6.(2024·山西中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A] [B][C] [D]17.(2024·枣庄二模)乾隆帝认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18.(2024·安徽中考)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19.(2024·枣庄一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危机。西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并成功收复新疆的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C]曾国藩 [D]张之洞20.下面是1949—200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图。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与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日建交[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8分,共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采取割裂历史的方法。从一个历史阶段看问题,固然是必要的;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看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在民族关系史上,我看友好合作不是主流,互相打仗也不是主流。主流是什么呢?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当然,历史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前进,总会有曲折、有反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总的讲,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可能有的民族贡献多一些,有的民族贡献少一些。这大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白寿彝(1)根据材料,指出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的三种说法。(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唐、宋民族关系史实说明“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的认识。(6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史事,并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6分)23.(2024·菏泽二模)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观察图1,唐代为加强对A地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分)(2)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与西南、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密切交往的方式有哪些?并举一例史实说明。(6分)(3)观察图2,说说元朝对B地和C地实行正式行政管辖的标志是什么?(4分)(4)观察图3,写出清朝前期对D处管理设置的机构。(2分)(5)通过上述材料探究,谈谈当面对国内外的分裂势力时,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4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专题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专题知识框架专题线索梳理线索1:中国的民族关系(一)走向交融的民族关系(二)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线索2:中国的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时期 具体事例西汉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中亚、西亚→欧洲),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时期 具体事例西汉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佛教传入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期 具体事例唐朝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回国之后,进行了大化改新鉴真东渡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时期 具体事例宋朝 对外贸易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指南针外传 宋朝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后来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时期 具体事例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华,依据他口述而形成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之一火药外传 13世纪中国的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时期 具体事例明朝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东地区倭寇时期 具体事例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闭关锁国 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840年 鸦片战争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 巴黎和会 外交失败,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921年 华盛顿会议 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等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45年 雅尔塔会议 美、苏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以租用旅顺港等为条件换取出兵对日作战(三)中国现代的对外交往时间 史实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 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时间 史实 影响20世纪70年代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0世纪70年代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时间 史实 影响改革开放以后 全方位多边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专题突破素养卷(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4·枣庄二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标虽未实现,却为后世开通了一条中外联系的纽带。材料所述是指( )[A]开辟丝绸之路 [B]发起漠北战役[C]设置西域都护 [D]开通大运河√2.(2024·绥化中考)下列改革中,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3.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中外交往[B]江南开发[C]民族交融[D]政权分立√4.唐蕃会盟碑上记载:“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欤。”其表达的意思是( )[A]唐朝和吐蕃加强经济往来[B]表达了民族之间团结友好往来的思想[C]中央政府和边疆政权的平等性[D]双方增设专门友好交往的机构√5.(2024·枣庄二模)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6.(2024·菏泽二模)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A]比较符合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7.(2024·福建中考)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8.(2024·菏泽三模)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 ④西域都护府 ⑤昭君出塞 ⑥张骞出使西域[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⑤√9.(2024·枣庄二模)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课上老师出示了一张某历史人物名片,含有“精忠报国”“郾城大败金军”等,让同学们说出与他相关的诗句。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 )[A]“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复台》√10.(2024·长春中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11.(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A]新疆 [B]西藏[C]云南 [D]台湾√12.(2024·枣庄模拟)如图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元代壁画《醉归乐舞图》,元代歌舞中融入了蒙古族的骑马舞蹈、西域的舞曲节奏,以及南方的水乡舞蹈、北方的民间舞蹈,形成了独特的元朝乐舞特色。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B]元代歌舞水平达到了巅峰[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13.(2024·枣庄期中)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其中,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项能够成为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有力佐证( )[A]文成公主塑像 [B]宣政院印[C]锦衣卫印 [D]达赖金印√14.(2024·广东中考)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15.(2024·德州二模)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D]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6.(2024·山西中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17.(2024·枣庄二模)乾隆帝认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18.(2024·安徽中考)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19.(2024·枣庄一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危机。西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并成功收复新疆的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C]曾国藩 [D]张之洞√20.下面是1949—200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图。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与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日建交[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8分,共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采取割裂历史的方法。从一个历史阶段看问题,固然是必要的;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看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在民族关系史上,我看友好合作不是主流,互相打仗也不是主流。主流是什么呢?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当然,历史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前进,总会有曲折、有反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总的讲,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可能有的民族贡献多一些,有的民族贡献少一些。这大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白寿彝(1)根据材料,指出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的三种说法。(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唐、宋民族关系史实说明“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的认识。(6分)[答案] (1)友好合作;互相打仗;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2)唐朝:唐太宗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宋朝:北宋与辽、西夏都进行过战争;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数百年的和平;北宋与西夏签订和约;等等。(3)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等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史事,并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6分)[答案] (1)历史人物: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史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23.(2024·菏泽二模)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观察图1,唐代为加强对A地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分)(2)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与西南、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密切交往的方式有哪些?并举一例史实说明。(6分)(3)观察图2,说说元朝对B地和C地实行正式行政管辖的标志是什么?(4分)(4)观察图3,写出清朝前期对D处管理设置的机构。(2分)(5)通过上述材料探究,谈谈当面对国内外的分裂势力时,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4分)[答案] (1)措施: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方式:和亲、结盟、册封等。史实:文成公主入藏。(3)标志:B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C设置澎湖巡检司。(4)机构:噶厦。(5)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努力学习,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中,为实现国家统一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ppt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突破素养卷3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