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课件+专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课件+专题卷

资源简介

专题突破素养卷(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枣庄一模)“井”原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坑洞。古人通过生活实践,既懂得挖井获取水源,又认识到井水比江湖塘之水更为清洁卫生。右面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复原图。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使用木结构水井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2024·青岛一模)《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3.(2024·济宁一模)有些省份的简称与分封制有关。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湖南省简称“湘” [B]山东省简称“鲁”
[C]西藏简称“藏” [D]上海市简称“沪”
4.(2024·枣庄模拟)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5.《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6.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7.(2024·枣庄二模)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8.(2024·包头中考)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9.(2024·枣庄模拟)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10.(2024·广安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曲辕犁的推广
[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11.(2024·潍坊二模)《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根据材料可知(  )
[A]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加强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开凿中国大运河的目的是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C]漕运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D]中国大运河最初开凿的目的是粮食运输的安全
12.(2024·菏泽一模)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唐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支撑该观点的是(  )
[A]科举制正式确立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景德镇成为瓷都 [D]方田均税法推行
13.某同学制作了历史时序图。图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开凿大运河 [B]开元盛世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14.(2024·菏泽二模)下面为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请观察图片并指出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所占的比重高于北方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南方社会较稳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选官制度的变化
15.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
16.(2024·枣庄二模)南宋《都城纪胜》中曾这样描述临安:“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17.读《御制耕织图》,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其主要目的是(  )
[A]鼓励农业生产
[B]保护商帮利益
[C]督促边疆开垦
[D]控制人口增长
18.(2024·济宁二模)下列选项中,属于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是(  )
[A]成立东厂 [B]成立西厂
[C]废除丞相制度 [D]迁都北京
19.(2024·枣庄二模)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垦荒政策 [B]八股取士
[C]均田免赋 [D]方田均税
20.(2024·菏泽三模)清朝农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描述了一种名为“玉蜀黍”的农作物,据其介绍称该作物“种旱者行根极深,且能耐旱,丰而早熟”。该作物的推广(  )
[A]解决了明清百姓温饱问题 [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D]主要得益于明政府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8分,22题16分,23题16分,共50分。
21.某校模拟开展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题的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农业展区】
材料一
【手工业展区】
材料二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商业展区】
材料三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1)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一图中耕作工具的名称并概括该展区所示展品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2分)
2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三 军机处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的“我朝”所指的朝代,并说说该朝代设立这条祖训的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4分)
23.秦朝、汉朝、元朝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 ……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为管理B处设立了什么机构?(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专题知识框架
专题线索梳理
线索1:中国古代的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战国 萌芽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建立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汉朝 巩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隋唐 完善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发展 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和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统辖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明朝 强化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东厂监察官民。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清朝 强化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尊孔读经。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期 制度 内容
西周 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③作用:控制了地方,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时期 制度 内容
战国 秦国县制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郡县制 地方设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元朝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地方设置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科举制的发展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隋朝 创立 隋文帝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唐朝 完善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武举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宋朝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衰落 八股取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线索2: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先秦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东晋南朝 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栽
北宋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明朝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类别 时期 概况
工具 先秦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耜等;商周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东晋南朝 推广和改进犁耕
唐朝 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类别 时期 概况
水利
工程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灵渠 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隋朝
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到余杭,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类别 时期 概况
经济
重心 秦汉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手工业和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类别 概况
春秋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商业 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更多地使用金属货币
东晋
南朝 手工业 手工业有很大进步,如冶铸、织布、造船、制瓷等
商业 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时期 类别 概况
唐朝 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是世界上的工艺珍品
商业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手

业 纺织业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产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商业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明清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帮
专题突破素养卷(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枣庄一模)“井”原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坑洞。古人通过生活实践,既懂得挖井获取水源,又认识到井水比江湖塘之水更为清洁卫生。下面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复原图。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使用木结构水井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2024·青岛一模)《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3.(2024·济宁一模)有些省份的简称与分封制有关。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湖南省简称“湘”
[B]山东省简称“鲁”
[C]西藏简称“藏”
[D]上海市简称“沪”

4.(2024·枣庄模拟)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5.《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6.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7.(2024·枣庄二模)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8.(2024·包头中考)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9.(2024·枣庄模拟)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10.(2024·广安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曲辕犁的推广
[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11.(2024·潍坊二模)《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根据材料可知(  )
[A]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加强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开凿中国大运河的目的是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C]漕运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D]中国大运河最初开凿的目的是粮食运输的安全

12.(2024·菏泽一模)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唐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支撑该观点的是(  )
[A]科举制正式确立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景德镇成为瓷都 [D]方田均税法推行

13.某同学制作了历史时序图。图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开凿大运河 [B]开元盛世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14.(2024·菏泽二模)下面为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请观察图片并指出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所占的比重高于北方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南方社会较稳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选官制度的变化

15.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

16.(2024·枣庄二模)南宋《都城纪胜》中曾这样描述临安:“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17.读《御制耕织图》,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其主要目的是(  )
[A]鼓励农业生产
[B]保护商帮利益
[C]督促边疆开垦
[D]控制人口增长

18.(2024·济宁二模)下列选项中,属于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是(  )
[A]成立东厂 [B]成立西厂
[C]废除丞相制度 [D]迁都北京
19.(2024·枣庄二模)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垦荒政策 [B]八股取士
[C]均田免赋 [D]方田均税


20.(2024·菏泽三模)清朝农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描述了一种名为“玉蜀黍”的农作物,据其介绍称该作物“种旱者行根极深,且能耐旱,丰而早熟”。该作物的推广(  )
[A]解决了明清百姓温饱问题 [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D]主要得益于明政府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8分,22题16分,23题16分,共50分。
21.某校模拟开展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题的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农业展区】
材料一
【手工业展区】
材料二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商业展区】
材料三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1)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一图中耕作工具的名称并概括该展区所示展品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2分)
[答案] (1)名称:曲辕犁。关系:因果关系,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发展。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农业、手工业、商业。
2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三 军机处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的“我朝”所指的朝代,并说说该朝代设立这条祖训的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4分)
[答案] (1)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2)朝代:明朝。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3)职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特点: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
(4)利: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弊: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
23.秦朝、汉朝、元朝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 ……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为管理B处设立了什么机构?(6分)
[答案] (1)行政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产生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
(2)变化:权力被削弱。措施:推行推恩令。
(3)制度:行省制度。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