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材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学生在材料题上的回答能反映该学生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一般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图文组合型材料题和图表型材料题,下面逐一讲解。类型1 纯文字材料题[题型特点]纯文字材料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这种题型结构稳定,主题立意鲜明,若干材料均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而且问题之间联系紧密,并明确规定解答方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解题步骤]第一步:读。先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方向。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避免读材料的盲目性。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完整,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任何部分,包括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从而提取有效信息,联想回顾材料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第二步:找。①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语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找到材料、问题与相关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单元、哪一课、哪一个题目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②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教材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第三步:答。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教材的联系点,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主题和材料信息回答。要恰当使用历史术语。注意: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问题。一道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典型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领导人对于工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从1951年开始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摘编自《“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材料二 “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近六成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国争取苏联帮助“一五”计划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一五”计划的五年里,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上缴的利润,全国各族人民还踊跃认购国家建设公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一五”计划带给你的启示。方法演示 第一问:联系教材所学知识,链接“一五”计划,结合材料进行解读。一方面是我国的工业水平低,且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经过抗美援朝战争认识到发展工业的紧迫性。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然后分析其原因,结合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苏联的援助、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国各族人民支持国家工业建设。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要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要寻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等方面归纳。[规范答案] 类型2 图文组合型材料题[题型特点]图文组合型材料题一般是由历史图片(情景图、实物图、人物图等)和历史资料构成,这些图文多是教材以外的,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其设问多以探究问题形式出现,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解题步骤]第一步:研读材料,把握材料、组图所要探究的对象和思路。第二步:提炼信息和汇集信息,为解答问题作准备。第三步:审查设问,运用图文信息或者教材链接信息组织答案。第四步:回到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感悟与实践相结合。[典型示例] 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拨正了航船前进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领导举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如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材料三 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的歌词(下图节选)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及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哪次会议?(3)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方法演示 第一问:关于革命道路,根据材料一“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关于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问: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关于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三问:根据材料三“欢呼三个方面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规范答案] 类型3 图表型材料题[题型特点]图表型材料题是近年来备受命题专家青睐的题型之一,它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按照图表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坐标图、表格图、柱状图、饼状图。图表型试题的命制有以下两种主要模式:一是试题仅选用一幅图表(或图片),其营造的情境表现为单一性。二是试题命制选用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表(或图片),可以是同种性质的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也可以是三种类型图表的两者或三者任意组合排列,并配有适当的文字材料,其营造的情境是复合叠加而成的。在近年来的历史中考中,后一种模式的图表题较为常见。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图表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或多角度描述。[解题步骤]第一步:充分阅读材料信息,这是解题的首要前提。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所以要审清设问,明确要求。第二步:要准确把握材料与教材的链接点,不能错失答题方向。读懂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关于数据统计图表,准确回答这种试题的前提是要读懂图表,首先要注意图表的标题及数据统计的时间,把准题目指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需要从标题、时间、数据、注释以及图示等因素入手。第三步:要密切材料提供的信息,把握答题的切入点,寻找答题的要点。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要依据具体的数据明确所展示的主要历史概念;结合设问透视的有效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注意表格中数据的微妙变化,发掘其深层内涵;发掘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得出适合表格、设问所要求的完整结论。第四步: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谈感悟认识。[典型示例]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入侵,战火不断,是国家不能忘却的伤痛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年份 商品输出(入) 输出(入)金额1781—1790 中国输英茶叶 9 600(万银元)1781—1793 英国输华货物 1 600(万银元)——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材料二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产生如下一些反应: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占数地而已。”……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 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材料三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等。从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一直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受尽列强的欺凌。——宫力主编《当代中国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英国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请阐释材料二中两则史料之间的联系。(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的条约名称,并指出作者对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外交的看法。(4)以史为鉴,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中我们能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方法演示 第一问:关于状况,根据材料一“中国输英茶叶”“9 600(万银元)”“英国输华货物”“1 600(万银元)”可概括出中国处于顺差地位。关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鸦片。第二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关于联系,材料二中的时局图体现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三问:关于名称,根据材料三“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以及条约内容可判断出是《辛丑条约》。关于看法,根据材料三“中国政府一直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受尽列强的欺凌”可概括出跪在地上的屈辱外交。第四问: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国近代史中,我们要吸取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教训。[规范答案]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书信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反映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今我们应当怎样处理民族关系?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要与追杀自己将近10年的国民党政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时还难以找到门径。1936年12月,绝好的历史机遇出现了。——《党史上克敌制胜三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材料二材料三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1)材料一中的“绝好的历史机遇”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在这里拐弯”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示意图构建完整。(3)材料三中的“斗争”的起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斗争”的历史意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过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是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三是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个体 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于0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毛泽东1953年8月的重要批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这些困难?除了农业,还有哪一行业采取了类似的方法?(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经历“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联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微讲座2 材料问答题解题技巧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材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学生在材料题上的回答能反映该学生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一般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图文组合型材料题和图表型材料题,下面逐一讲解。类型1 纯文字材料题[题型特点]纯文字材料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这种题型结构稳定,主题立意鲜明,若干材料均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而且问题之间联系紧密,并明确规定解答方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解题步骤]第一步:读。先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方向。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避免读材料的盲目性。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完整,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任何部分,包括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从而提取有效信息,联想回顾材料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第二步:找。①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语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找到材料、问题与相关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单元、哪一课、哪一个题目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②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教材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第三步:答。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教材的联系点,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主题和材料信息回答。要恰当使用历史术语。注意: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问题。一道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典型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领导人对于工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从1951年开始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摘编自《“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材料二 “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近六成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国争取苏联帮助“一五”计划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一五”计划的五年里,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上缴的利润,全国各族人民还踊跃认购国家建设公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一五”计划带给你的启示。方法演示 第一问:联系教材所学知识,链接“一五”计划,结合材料进行解读。一方面是我国的工业水平低,且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经过抗美援朝战争认识到发展工业的紧迫性。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然后分析其原因,结合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苏联的援助、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国各族人民支持国家工业建设。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要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要寻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等方面归纳。[规范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我国的工业水平低,且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经过抗美援朝战争认识到发展工业的紧迫性。(2)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的援助;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国各族人民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任答两点即可)(3)要寻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言之有理即可)类型2 图文组合型材料题[题型特点]图文组合型材料题一般是由历史图片(情景图、实物图、人物图等)和历史资料构成,这些图文多是教材以外的,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其设问多以探究问题形式出现,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解题步骤]第一步:研读材料,把握材料、组图所要探究的对象和思路。第二步:提炼信息和汇集信息,为解答问题作准备。第三步:审查设问,运用图文信息或者教材链接信息组织答案。第四步:回到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感悟与实践相结合。[典型示例] 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拨正了航船前进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领导举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如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材料三 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的歌词(下图节选)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及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哪次会议?(3)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方法演示 第一问:关于革命道路,根据材料一“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关于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问: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关于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三问:根据材料三“欢呼三个方面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规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会议:遵义会议。(3)事件: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类型3 图表型材料题[题型特点]图表型材料题是近年来备受命题专家青睐的题型之一,它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按照图表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坐标图、表格图、柱状图、饼状图。图表型试题的命制有以下两种主要模式:一是试题仅选用一幅图表(或图片),其营造的情境表现为单一性。二是试题命制选用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表(或图片),可以是同种性质的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也可以是三种类型图表的两者或三者任意组合排列,并配有适当的文字材料,其营造的情境是复合叠加而成的。在近年来的历史中考中,后一种模式的图表题较为常见。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图表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或多角度描述。[解题步骤]第一步:充分阅读材料信息,这是解题的首要前提。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所以要审清设问,明确要求。第二步:要准确把握材料与教材的链接点,不能错失答题方向。读懂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关于数据统计图表,准确回答这种试题的前提是要读懂图表,首先要注意图表的标题及数据统计的时间,把准题目指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需要从标题、时间、数据、注释以及图示等因素入手。第三步:要密切材料提供的信息,把握答题的切入点,寻找答题的要点。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要依据具体的数据明确所展示的主要历史概念;结合设问透视的有效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注意表格中数据的微妙变化,发掘其深层内涵;发掘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得出适合表格、设问所要求的完整结论。第四步: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谈感悟认识。[典型示例]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入侵,战火不断,是国家不能忘却的伤痛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年份 商品输出(入) 输出(入)金额1781—1790 中国输英茶叶 9 600(万银元)1781—1793 英国输华货物 1 600(万银元)——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材料二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产生如下一些反应: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占数地而已。”……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材料三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等。从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一直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受尽列强的欺凌。——宫力主编《当代中国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英国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请阐释材料二中两则史料之间的联系。(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的条约名称,并指出作者对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外交的看法。(4)以史为鉴,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中我们能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方法演示 第一问:关于状况,根据材料一“中国输英茶叶”“9 600(万银元)”“英国输华货物”“1 600(万银元)”可概括出中国处于顺差地位。关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鸦片。第二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关于联系,材料二中的时局图体现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三问:关于名称,根据材料三“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以及条约内容可判断出是《辛丑条约》。关于看法,根据材料三“中国政府一直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受尽列强的欺凌”可概括出跪在地上的屈辱外交。第四问: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国近代史中,我们要吸取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教训。[规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状况:中国处于顺差地位。措施:向中国输入鸦片。(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名称:《辛丑条约》。看法:跪在地上的屈辱外交。(4)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书信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反映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今我们应当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答案] (1)民族:藏族。史实:文成公主入藏。(2)事件:澶渊之盟。积极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3)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4)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与追杀自己将近10年的国民党政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时还难以找到门径。1936年12月,绝好的历史机遇出现了。——《党史上克敌制胜三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材料二材料三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1)材料一中的“绝好的历史机遇”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在这里拐弯”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示意图构建完整。(3)材料三中的“斗争”的起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斗争”的历史意义。[答案] (1)事件:西安事变。理由: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①大生产;②政治诱降;③经济。(3)起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过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是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三是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于0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毛泽东1953年8月的重要批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这些困难?除了农业,还有哪一行业采取了类似的方法?(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经历“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 (1)办法: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行业:手工业。(2)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起止时间:1949—1956年。内在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微讲座2 材料问答题解题技巧精析类型1 纯文字材料题典型示例 (1)我国的工业水平低,且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经过抗美援朝战争认识到发展工业的紧迫性。(2)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的援助;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国各族人民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任答两点即可)(3)要寻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言之有理即可)类型2 图文组合型材料题典型示例 (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会议:遵义会议。(3)事件: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类型3 图表型材料题典型示例 (1)状况:中国处于顺差地位。措施:向中国输入鸦片。(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名称:《辛丑条约》。看法:跪在地上的屈辱外交。(4)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针对训练1.(1)民族:藏族。史实:文成公主入藏。(2)事件:澶渊之盟。积极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3)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4)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1)事件:西安事变。理由: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①大生产;②政治诱降;③经济。(3)起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1)办法: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行业:手工业。(2)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起止时间:1949—1956年。内在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历史复习微讲座2材料问答题解题技巧学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微讲座2材料问答题解题技巧课件.ppt 微讲座2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