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榆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距今约6600-4000年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包含仰韶、龙山等文化阶段。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
地层出土石制生产工具15件:仰韶文化中晚期地层出土石制生产工具28件:到龙山文化时期,
出土石制生产工具数量增至63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该地区
A.手工业成为独立部门
B.食物生产种类逐渐增多
C.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D.注意对外交流耕作技术
2.“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形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内地核
心区域趋于一致。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是
A.西汉设立“河西四郡”
B.北魏朝中统一说汉语
C.明以“土司”管理西南
D.清朝册封“达赖喇嘛”
3.下表是中国部分古典诗词。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
作者
诗歌名称
诗歌内容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文天祥
《扬子江》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A.厚德载物
B.自强不息
C.天下为公
D.家国情怀
榆林高二历史期中试题-1-(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瑞APP
4.下图为某学者根据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市镇数量(单位:个)变化
图。图中数据变化可印证该地区
250
210
200
150
36
11
100
50
46
440
34
22
杭州府
嘉兴府
湖州府
总计
明朝中后期(成化至万历时期)浙北市镇总数
圆清朝前中期(康熙至嘉庆时期)浙北市镇总数
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水陆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全国商贸中心地位确立
5.一战后,中国社会兴起了“劳工神圣”的思想潮流。1918年蔡元培发表《劳工神圣》演讲,将劳工
视为“神圣”;李大钊撰文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新潮流”。1919-1921年间,
《新青年》刊载有关劳动问题的文章达140余篇,内容涉及工人生活状况调查、劳动价值理论探
讨等。上述现象可用来说明
A.知识分子关注重点转向社会改造
B.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日益扩大
C.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变革主导力量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发展春天
6.20世纪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出现首家汽车出租行,提供美国福特T型车服务。车辆配备里程
表、计价器,按小时/公里双重计费,主要服务于洋行职员等新兴阶层。至1936年,全市注册汽车
达1.2万辆,形成包括出租车、公交车在内的多元交通体系。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城市交通命脉被外国资本垄断
B.市民阶层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C.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趋向现代化
D.城乡运输条件差异不断扩大
7.在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运用素腔创作并演出《中国魂》《保卫和平》《兄妹开荒》等剧目、运用
眉户等民间曲调创作《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此外,木刻艺术也涌现出《减租斗争》等作
品。这些创作
A.以西方艺术形式为基础
B.服务于革命斗争实践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D.提升了民众文艺素养
8.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施行细则》,规定“申请新设中医诊所者,如该地已
有足够的中医诊所时,得不发开业执照,惟可使其加人其他诊所联合开业”,而“对中医联合诊
所,当地卫生主管机关得视其作用,给以适当培植”。这一规定意在
榆林高二历史期中试题-2-(共6页)
C③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瑞APP榆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2.A3.D4.A5.B6.C7.B
8.A9.C
10.C
11.D12.C13.B14.D15.A16.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1)特点:士绅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中央的秩序、教化延伸到基层乡村:儒家伦理不断
渗人乡村治理:治理职能由单一组织转向多组织分担;体现出官民共治的灵活性。(每点2分,
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2)独特之处:具有时代性和政治导向:注重全方位变革: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重视发挥群众
主体作用。(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意义:增强了农民的国家认同:巩固了新生的人
民政权: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转型:提升了农民思想觉悟: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等。(每点2分,
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18.(14分)(1)含义: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巴拿马确立
了民主共和制度,公民政治地位平等。(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2)结果差异: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东亚则实现现代化(迈人发达国家行列)。(2分)原因:
政府(国家或政策):东亚地区政府能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战略,拉美国家的政府缺少
战略定力,政策失误。民众:东亚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教育,国民认同感强,拉美社会结
构不合理,对国家缺少认同。社会环境:二战后,东亚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拉美则政局动荡,受外
部势力影响大。(每点4分,答对任意两点得8分)
19.(12分)(1)共同之处: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是由北向南迁徙到发
达的农耕区:都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
化交流、交融:都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建立诸多新政权。(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2)简评:对迁入国:现代国际人口迁移使高级科技人才流入迁入国,为迁入国节省了大量的教
育与培训开支,促进了迁入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对迁
出国:移民寄回母国的汇款增加了迁出国的外汇和投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不利
于自身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促进了全球人才资源的交流学习,推动知识和技术
在全球传播,促进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可能加剧全球发展不平衡,人才集中在发达国家手中,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每点2分,从三个角度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即
可得6分)
20.(12分)示例: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分)
论证: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维新
运动。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
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派所坚
持的腐朽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
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
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同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动摇了封建
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8分)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榆林高二历史期中试题-答案-1(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