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 型 自主、展示 上课时间 总 课 时 1
课标描述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章节(篇)学习目标 1.运用近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的认识。
教·学活动
知识点一 同心共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1: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2: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任务1:根据材料和教材,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任务2:根据教材,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说明五个自治区的成立时间。
材料3:1956年广西酝酿成立自治区时,有的人提出“分的方案”,即主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壮族聚居的桂西山区建立自治区,桂东主要是汉族聚居区,历史上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仍然保留广西省的建制。周恩来指出:历史上由于长期的封建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得不到发展,处于落后的境地,如果实行分的方案,势必又陷入旧社会汉族和少数民族产生隔阂的状态,这无论是对于汉族的发展,还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都十分不利。中央及广西各族各界人士经充分的协商,选择了“合的方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广西卷》
合作探究1:通过分析广西地区的“合的方案”,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二 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任务3:根据教材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究2:根据教材77页【学思之窗】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措施?
知识点三 继往开来——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任务4:结合教材,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如何继续“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任务5:根据教材,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拓展提升: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异同?。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联系
自我评价:完成《金版教程》练习册习题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