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章节名称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时 1学时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民族危亡时刻中国社会各派力量从民族利益出发浴血奋战的史实,突显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会战,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重大意义。“敌后战场的抗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的贡献,以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方主战场”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及其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学习 重点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学习难点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作用;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对初中所学的抗日战争有关知识还记忆犹新,上课时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个别喜欢军事史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甚至超过了教师。因而,在理清本课内容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相关知识是必要的。由于高一学生的大脑仍处于发展期,因而其思维水平很不稳定。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仍占有较大成分,所以教师要运用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合理的利用教材史料,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概括关联、综合思考等学科能力。学习目标 1.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完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表格。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召开巴黎和会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什么样的? 3.搜集抗日英雄事迹。教学策略 自主研究、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问答教学、归纳教学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导入新课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推动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从此,中华儿女无论男女老少,不分东南西北,浴血奋战直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概括说明抗战史实,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铺垫。环节一 正面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提问: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大规模会战?这些会战结果如何? (1)抗战防御阶段 点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虽然失败,但牵制了日军主力,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付出了重大伤亡,大片河山沦陷。 提问:伴随着国土的沦陷,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学校、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迁移。这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抗战时期大西迁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提问: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次战役? 总结: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有效地打击和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掩护了友军的撤退。此外,在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过渡:抗战前,在国民党营垒中存在“必亡论”和“速胜论”,都不利于坚持抗战。请学生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史料阅读”,分析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 过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略作用开始上升。 (2)抗战相持阶段 教师点拨: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长沙等地顽强抗击日军侵略,挡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1942年年底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数万,迫使日军后退。这给当时正被日军在太平洋战节节败退的美英军队以极大的鼓舞,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 预设:淞泸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失败。 预设:保留了中华文脉和工业基础,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预设:平型关大捷。 预设: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取得胜利的正确策略,鼓舞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 通过正面战场,认识防御阶段的抗战史实。环节二 敌后战场的抗战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作战 提问: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展开游击战争,把日军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战况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第二子目地图) 提问:八路军、新四军在相持阶段针对日军的“囚笼政策”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子目第四段,思考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做了哪些事,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面对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人民没有被打倒。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壮大抗战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3)沦陷区人民的斗争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子目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沦陷区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斗争,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抗日战争的史实。 过渡: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开始了局部反攻。 预设: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预设: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预设: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三三制”选举。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团结人民,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论陷区多年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护几个方面入手,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环节三 东方主战场 3.东方主战场 (1)中国的贡献和作用 出示材料——看课件 请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提问:大家还记得,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么样的吗?有没有特别明显的例子? 提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会议,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中国争取了哪些权益? 预设: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世界各国也援助了中国。 预设: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预设:倡导并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华盛顿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参加了开罗的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 比较巴黎和会与开罗会议等会议上中国代表明显不同的待遇,让学生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认识到这是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体现和结果。环节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国际合作对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海外侨胞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也对中国的抗战积极支援。请学生结合教科书,联系课前搜集资料,想一想这方面有哪些事例。 (2)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的努力 随着世界反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壮大,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节节胜利。德国法西斯投降后,中国战场也转入战略反攻。请学生思考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为抗战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讲述: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书: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配合出示图片)。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华民族取得了最终胜利!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提问: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呢? 预设:陈嘉庚、白求恩、美国飞虎队、苏联志愿军等的援助 预设: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文字材料 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教学总结板书设计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三、东方主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达标检测 选择题 1.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有力地证明了( ) A.中国人民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B.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全民族抗战已开始 2.有学者统计,从七七事变爆发到抗战结束,日本历年投入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在其编制总额的占比,最多的年份超过90%,最少的一年约占35%,八年中平均每年超过70%。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约70%的兵力、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这说明( ) A.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日战争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D.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3.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的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4.日本《朝日新闻》1944年1月15日刊发的一则电讯:“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这说明( ) A.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中国军队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政府“不抗战”作业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结合日本侵略和中国抗战史实,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教学反思 1、导入起到了恰倒好处的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但是激趣性不够。 2、本课设计上注重教材知识的挖掘,侧重于文本知识的解读,理性分析更多一些,趣味性和文艺性相对弱一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