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卷(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卷(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
历史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受分封的贵族及其族人迁出故地、移往他处,出于控制和开发封地的考虑,其移民人数必然不少。据此可知,分封制
A.拓展了华夏文化认同疆域
B.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C.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监察
2.“战争的代价还没有被充分估算,世界的注意力就已经转向了巴黎和华盛顿。正如斯大林所说: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关于该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使德国遭到掠夺性惩罚
C.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D.未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3.清朝君臣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但十四年后英法两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说明当时
A.《南京条约》有利于维护和平
B.清政府具有近代外交观念
C.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西方国家违背了契约精神
4.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美苏在对德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根源于双方
A.经济政策的不同
B.国家性质的不同
C.国家利益的冲突
D.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
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是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迁都洛阳
B.说汉话
C.通婚姻
D.改汉姓
6.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过程中,经常“以钱财换和平”。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双方政治地位平等的是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交子
7.林肯在南北战争前说:“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这说明战前林肯致力于
A.维护联邦统一
B.解放黑人奴隶
C.发展美国经济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8.以下哪种思想不属于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政治思想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
C.权力制衡
D.为民做主
9.东汉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以“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西域各族“难养易败”为由,推行“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决定保留西域原有政权,并给予其较大自主权。这一治理方略
A.削弱了汉廷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B.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管辖
C.根植于班超其人平等的民族观
D.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和交融
10.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
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11.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2.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C.德国进攻苏联需要日本密切配合
D.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13.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将军和御家人结成的主从关系制。将军赐予御家人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义务,称为“奉公”。御家人制度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庄园经济的衰退
C.幕府政治的特点
D.中华文化的影响
14.《联合国宪章》序言明确指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A.维护了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B.汲取了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C.颠覆了传统欧洲的国际法
D.成为大国间协调合作的典范
15.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一措施
A.延续了分封制度
B.增强了地方势力
C.恢复了社会经济
D.巩固了国家统一
16.采取藩汉分治,设立北面官和南面官的朝代是
A.北魏
B.辽
C.西夏
D.金
17.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计有三:一战舰,二是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出自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资政新篇》
18.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不包括
A.倡导君主立宪
B.创办近代工业
C.筹办近代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
19.民国时期的译书所涉国别,不仅有英、法、美等西方强国,还有苏维埃俄国19在~1920年的译书中,来自俄国的译书增长幅度最大,由过去统计年份的不到1%攀升至6.
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B.中国译书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C.中西方文明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D.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新思想
20.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A.“仁”
B.“非攻”
C.“道”
D.“无为”
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说:“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他的批评对象是
A.宋太祖
B.儒家思想
C.明太祖
D.法家文化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蒸汽机的改良
B.汽车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垄断组织的出现
23.二战时期的“三国轴心”指的是
A.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B.德国、俄国、英国
C.德国、英国、美国
D.德国、意大利、日本
24.北宋以前,土葬一直是丧葬的主流。焚尸火化原为浮屠之俗,宋人习之,遂流行于河东、两浙,宋代官方曾多次明令禁止,但收效甚微,甚至“虽富有力者......亦致焚如”。火葬在宋代的流行
A.对传统儒家伦理造成冲击
B.标志佛教取代儒学主流地位
C.反映出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说明宋代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25.1949年第二季度起,英国爆发财政危机,希望美国增加援助,却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1949-1950年度美国对英国援助金额缩水,导致英镑大幅贬值。这一现象
A.表明战后英国经济过多依赖美国
B.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欺骗性
C.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瓦解
D.受美苏“冷战”加剧的影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27.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不断探索发展中,虽艰苦备尝但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材料二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
28.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持续治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的版图。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按照中原地区所推行的郡县制度,在岭南设置郡县,并派遣官吏进行统治,将岭南直接置于秦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秦朝统一岭南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汉承秦制,汉朝也实行将罪犯迁徙岭南的政策。汉武帝征服南越国后,也组织了一次移民实边。
-黎明《汉族迁入少数民族型融合-以秦汉时期岭南汉越融合为例》
材料二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材料三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央政府在我国岭南地区采取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政策性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D A A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D B B A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D A A
26.(1)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变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等。(任答四点即可)
(2)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等。
27.(1)原因: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推进;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或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2)经验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等。
28.(1)民族政策:设立郡县,派官员治理;移民实边。
(2)政策性因素:设置行省加强管理,实行驻军、屯田制度以及驿传制度;在吐蕃、西域、琉球等地区,因地制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
(3)新问题:沙俄等列强的威胁。特点:因俗而治;设置专门行政机构管辖。
(4)共同作用:拓展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地区的开放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