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历史练习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历史练习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份历史练习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这表明当时()
A.王位世袭制度消亡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0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部分赋税开始征收货币;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4.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能够反映出当时()
A.犁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5.族田义庄是宗族宗法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B.在古代的存在有合理性
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
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悉尼先驱晨报》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摆脱其作为附属国被清朝压迫的状态。战争爆发后,该报称:“日本不仅挑起了战争,而且现在所显露出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半岛的平定或是从外国压迫势力下解放朝鲜。”这表明,该报刊()
A.以维护朝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B.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纵容
C.逐渐认识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D.意在提醒清王朝警惕周边形势变化
7.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其中有“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行车遇险应协助救伤并据实报告,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报”等等。这印证了()
A.民国政府着力推动交通文明普及B.中国交通近代化进程显著加速
C.道路安全法准则在上海成型固化D.近代交通文明规范逐步的确立
8.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9.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0、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耶莫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墙壁以黏土构筑,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屋顶可能是平的,上铺芦苇,并涂一层厚泥。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印第安人的居所则为圆形式公共居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民族凝聚力大小
C.自然与人文因素差异D.社会关系的演进
11.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权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有权批准、认可法律,并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外交,统辖行省和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但到帝国时期,政权日益集中于皇帝,元老院实权日削,失去了其原来的政治地位,但仍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古罗马走向衰落已成历史必然B.古罗马法律制定权已发生转移
C.古罗马统治形式发生根本变化D.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趋势
12.据统计,13世纪的英格兰劳役地租只占三分之一,而货币地租则占三分之二。在伊利主教的地产上,1298~1299年度的岁入总数为3500镑,其中1400镑来自领主自营地的收入,1700镑来自佃户的货币地租,还有400镑来自任意税、迁入税、法庭款金等。这表明()
A.封建王权的加强B.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教会统治的动摇D.封君封臣制度的巩固
13.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14.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A.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B.乡土文学成为主流文化
C.德国城市化进程陷入低谷D.传统庄园经济逐渐复兴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此,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
A.对外大力进行殖民扩张B.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科举制改革】(14分)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宋太祖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17.【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14分)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8分)
18.【哥伦布大交换】(15分)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8分)
19.【近代化与传统】(12分)
材料近代化是一个传统的转轨过程,充满着变异与新生;但是,近代化又并非无根由的空中楼阁,其物质基础和精神园地都深植于古代与中世纪,因而又潜藏着遗传与复归。近代文明伟岸的大厦是在古代一中世纪奠定的广阔而深厚的地基上建筑起来的,它既是对传统的超越,又与传统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以往的近代化理论,多强调近代化过程及其结果与传统的巨大差异,以及近代化与传统间的鲜明对照,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缺乏这种对照则无以确立近代与古代一中世纪之间质的区别,也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但是,在论及近代化时,我们如果忽略今与古的血肉相关性,便会失去前进的依据。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十五讲》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近现代化与传统”的话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展开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15DDCBBCDDBCDBBAC
二、非选择题
16.(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6分)
(2)内容:将殿试、糊名等成为定制;进一步实行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录取后的待遇等。(6分)
17.(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不同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实际需要。(6分)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使用牛耕成本较高。(4分)
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分)
18.(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经济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7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4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4分)
19.观点:传统是促进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逐步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过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理性化过程中,传统因素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
以英国为例。光荣革命结束,英国逐步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度。但观察代议制核心,宪法性文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贵族与国王签署的《大宪章》,“有限王权”的原则当时已经出现;代议机构议会也源于1265年就已经出现的封建议会。总之,以中世纪的传统法律与议会为基础,以原有君主制为基础,英国最终建立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混合的立宪政体,推动了社会转型与进步。
放眼东方,以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的新兴工业国发展成就引人注目。他们有着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都注意发扬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等,努力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6分)
总而言之,作为文化精髓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可以在社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也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