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月考试题(历史)测试时长: 75分钟使用时间:2025年4月6日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3.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4.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法官审理案件作出正式判决后又变更其判决,则应被处以擅改判决之罪,并处罚其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的12倍罚金,该法官之席位亦应从人民会议中撤销,其不得再出席审判。由此可知,古巴比伦()A.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已形成了分权与制衡制度C.司法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 D.注重维护司法权威与尊严6.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及宣传旨在()A.树立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 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 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7.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崇尚理性和思辨B.②-《吉尔伽美什》-继承古希腊文化C.③-《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历史D.④-《摩河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8.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9.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10.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东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11.表2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表2时间 大事1562年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70-1776年 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 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12.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3.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14.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C.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15.咖啡和茶传入北美殖民地后,逐渐成为大众饮品。但在北美独立革命期间,咖啡消费量增长,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这种消费趋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商业革命引发消费升级 B.美利坚民族意识日益增强C.启蒙运动催生咖啡社交 D.英国政府对茶叶征收重税16.表2为1883~1921年中国出口的猪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类货物数量(单位:千担)情况。其中甲是()表2商品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1917年 1921年甲 2017 1821 1519 1442 45 430乙 4 152 421 1213 2756 2030丙 40 53 64 44丁 22 576 760 739 832 609A.猪鬃 B.茶 C.棉花 D.植物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 移出 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 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阶段性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时期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 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晚清时期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新中国成立之初 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之外 世界市场的发展走向制度化、体系化改革开放后 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高二历史月考答案(2025.4.6)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D B D B D A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D C B B二、非选择题17.(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任答四点8分)(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任答三点6分)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任答三点6分)18.(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任答四点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6分)19示例一: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2分)阐释: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能赶上全球化的潮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示例二:晚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阐释: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工业商品,同时向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这导致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市场,中国成为市场商品购买者。另外,包括农产品、工矿产品在内的原材料大量出口到工业发达国家,中国成了市场的原料供给者。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这表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场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确立,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文明史观上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全球史观上看,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扩张需要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世界市场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其结果和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