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课件+模拟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课件+模拟卷

资源简介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30岁左右就从事私人讲学,晚年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对传统的《诗》《书》《礼》《乐》,加以整理,用来作为教诲弟子的教材。他的这一举动(  )
[A]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B]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C]为科举制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
[D]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统治者最为推崇的思想
2.如图所示的文物,是对古代金石文字有研究的王懿荣先生于1899年在中药龙骨中发现的非籀非篆的古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该古文字被发现的历史价值是(  )
[A]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证明所有历史文物记录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C]见证该古文字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
[D]说明该古文字已完全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3.“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下列选项关于史料中“秦楚之际,号令三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本原因是陈胜、吴广起义
[B]大泽乡起义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
[C]刘邦率领军队攻入咸阳灭亡了秦朝
[D]说明战乱频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4.下面文物是长沙市平和堂地段古井群发现的“走马楼吴简”。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文化繁荣 [B]佛教影响
[C]经济发展 [D]人口南迁
5.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这反映出唐朝时(  )
[A]中外交通发达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对世界影响深远
6.读下图,下列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夏是契丹族所建政权
[B]“岳家军”在开封大败金军主力
[C]“澶渊之盟”后北宋向辽称臣
[D]宋金和议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7.清朝前期,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D]手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8.1861年法国巴特勒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的一次远征。雨果回信表明了他的态度。据下表可知,雨果的态度是(  )
人物 内容
巴特勒上尉 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雨果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A]随声附和 [B]高度赞扬
[C]强烈谴责 [D]趋炎附势
9.绘制坐标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某同学绘制了下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坐标图。其中关于③处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B]定都北京灭亡清朝
[C]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D]颁布文献《资政新篇》
10.“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如图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一起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而写。这位民族英雄所参加的战争(  )
[A]有左宗棠、丁汝昌等人牺牲
[B]黄海海战全歼北洋舰队主力
[C]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避战求和
[D]签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1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国建立得到人民的支持
[B]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君主专制
[C]复辟帝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D]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12.《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D]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3.下图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此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4.如图中的国家领导人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告(  )
[A]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B]意味着中华民族终于走上独立自主的复兴之路
[C]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1954年9月15日,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北京,和其他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制定宪法是初期首要任务
[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16.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1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一发展(  )
[A]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
[B]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C]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近性
[D]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18.2024年1月1日,中美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在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际,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
[C]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两国共同要求
[D]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
19.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到公元前14年大量发行刻有自己无冕头像和谷穗图案的第纳里银币(如图),歌颂在其统治下国家五谷丰登,农业兴旺。当时的罗马(  )
[A]采取“元首制”的政治形式
[B]元老院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C]组织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帝国演变为罗马共和国
20.“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下列属于西班牙“往外看”的是(  )
[A]打败“无敌舰队” [B]建立“日不落帝国”
[C]发现美洲大陆 [D]成为“海上马车夫”
21.“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这次转型(  )
[A]国王再没任何权力 [B]发表了《独立宣言》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2.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的语言,它所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照搬了罗马法的法律条文
[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是由制宪议会主持制定的
[D]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23.下面是某位老师备课时制作的表格,据此可推测该老师的教学内容是(  )
时间、地点 1864年,伦敦
领导机构 临时中央委员会
原则 《成立宣言》《共同章程》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性质 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组织
[A]第一国际 [B]《共产党宣言》
[C]共产国际 [D]宪章运动
24.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 [B]美化政府形象
[C]增加财政开支 [D]消除贫富差距
25.《全球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扩大、经济增长迟滞、通货膨胀高企的条件下,2030年全球贫困发生率将达6.8%,贫困人口总数将达到5.74亿人,消除贫困目标基本确定无法实现。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B]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统治
[C]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D]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3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 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二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材料三 15世纪初,船队先后七次“出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钢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
(1)材料一中“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6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请再举一例同一时期为中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4分)
(3)材料三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显示了我国的哪些技术领先世界?(6分)
(4)结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出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927年 根据地建设“打土豪,分田地”
1935年8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9年9月 平型关大捷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
1947年3月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1947年3月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转战陕北
1947年6月 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战役
1949年4月 南京解放
(1)根据材料回答,标志着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哪一事件?(2分)
(2)根据材料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1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的较量是现代的祸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质《冷战史》
(1)材料一中的“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该死的联盟体系”中展开较量的两大军事集团中的主要矛盾是哪两个国家的矛盾?(4分)
(2)材料二中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哪一体系维持的“和平”?战后“同盟国分裂”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一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又是怎样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面对过去的战争我们中国应有怎样的担当?(6分)(共64张PPT)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30岁左右就从事私人讲学,晚年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对传统的《诗》《书》《礼》《乐》,加以整理,用来作为教诲弟子的教材。他的这一举动(  )
[A]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B]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C]为科举制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
[D]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统治者最为推崇的思想

A [根据题干“孔子30岁左右就从事私人讲学,晚年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对传统的《诗》《书》《礼》《乐》,加以整理,用来作为教诲弟子的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发展教育,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A项正确。]
2.如图所示的文物,是对古代金石文字有研究的王懿荣先生于1899年在中药龙骨中发现的非籀非篆的古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该古文字被发现的历史价值是(  )
[A]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证明所有历史文物记录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C]见证该古文字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
[D]说明该古文字已完全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可以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甲骨文无法证明所有历史文物记录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排除B项;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但无法见证该古文字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排除C项;“说明该古文字已完全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下列选项关于史料中“秦楚之际,号令三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本原因是陈胜、吴广起义
[B]大泽乡起义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
[C]刘邦率领军队攻入咸阳灭亡了秦朝
[D]说明战乱频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 [根据“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刘邦率领军队攻入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C项正确;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而不是统治者争夺权利的斗争,排除B项;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推动了历史进步,排除D项。]
4.下面文物是长沙市平和堂地段古井群发现的“走马楼吴简”。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文化繁荣
[B]佛教影响
[C]经济发展
[D]人口南迁

D [根据题干“文物是长沙市平和堂地段古井群发现的‘走马楼吴简’。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可知,当时长沙市平和堂有外来人口,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人口南迁,D项正确。]
5.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这反映出唐朝时(  )
[A]中外交通发达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对世界影响深远

D [根据题干“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外国人……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可知,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来往频繁,其他国家积极向唐朝学习,这说明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对世界影响深远,D项正确。]
6.读下图,下列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夏是契丹族所建政权
[B]“岳家军”在开封大败金军主力
[C]“澶渊之盟”后北宋向辽称臣
[D]宋金和议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所建政权,排除A项;“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排除B项;“澶渊之盟”后北宋和辽为兄弟之国,而不是称臣,排除C项。]
7.清朝前期,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
50 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D]手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表明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B项正确。]
8.1861年法国巴特勒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的一次远征。雨果回信表明了他的态度。据下表可知,雨果的态度是(  )
人物 内容
巴特勒上尉 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雨果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A]随声附和 [B]高度赞扬
[C]强烈谴责 [D]趋炎附势

C [根据题干“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可知,雨果强烈谴责了英法的强盗行为,C项正确;随声附和、高度赞扬、趋炎附势是巴特勒上尉的态度,排除A、B、D三项。]
9.绘制坐标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某同学绘制了下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坐标图。其中关于③处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B]定都北京灭亡清朝
[C]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D]颁布文献《资政新篇》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C项正确;1951年,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分封诸侯,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排除A项;19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并未灭亡清朝,排除B项;洪仁玕于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排除D项。]
10.“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如图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一起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而写。这位民族英雄所参加的战争(  )
[A]有左宗棠、丁汝昌等人牺牲
[B]黄海海战全歼北洋舰队主力
[C]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避战求和
[D]签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C [根据题干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悼念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而写的,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敌人炮弹击中,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C项正确。]
1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国建立得到人民的支持
[B]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君主专制
[C]复辟帝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D]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D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得到人民的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排除C项。]
12.《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D]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D [根据材料“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军大业》讲述的是1927—1928年的重要历史,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符合影片的时间范围,D项正确;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是1923年,与影片所涉时间不符,排除A项;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是在1926年,排除B项;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排除C项。]
13.下图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此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 [根据题干“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D项。]
14.如图中的国家领导人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告(  )
[A]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B]意味着中华民族终于走上独立自主的复兴之路
[C]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复兴之路,B项正确。]
15.1954年9月15日,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北京,和其他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制定宪法是初期首要任务
[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C [根据题干“1954年9月15日,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项正确。]
16.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A [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A项正确。]
1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一发展(  )
[A]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
[B]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C]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近性
[D]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B [根据题干“1979年7月,中共中央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是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的,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B项正确。]
18.2024年1月1日,中美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在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际,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
[C]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两国共同要求
[D]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

C [根据材料“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两国共同要求,C项正确。]
19.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到公元前14年大量发行刻有自己无冕头像和谷穗图案的第纳里银币(如图),歌颂在其统治下国家五谷丰登,农业兴旺。当时的罗马(  )
[A]采取“元首制”的政治形式
[B]元老院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C]组织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帝国演变为罗马共和国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这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开始。他采取的是“元首制”的政治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的形式,他实际上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这与题干中提到的屋大维统治时期的政策相符,A项正确;在屋大维实行“元首制”后,元老院虽然仍然存在,但实权已经转移到了屋大维手中,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529年颁布的,与屋大维统治的罗马帝国时期相距甚远,排除C项;屋大维的统治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而不是从帝国回到共和国,排除D项。]
20.“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下列属于西班牙“往外看”的是(  )
[A]打败“无敌舰队” [B]建立“日不落帝国”
[C]发现美洲大陆 [D]成为“海上马车夫”

C [根据题干“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新航路的开辟,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项正确;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英国于18世纪中期建立“日不落帝国”,排除B项;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排除D项。]
21.“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这次转型(  )
[A]国王再没任何权力 [B]发表了《独立宣言》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使英国的权力中心由国王(一个人)转移到议会(一群人)手里,实现了国家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项正确。]
22.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的语言,它所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照搬了罗马法的法律条文
[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是由制宪议会主持制定的
[D]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B [根据材料“它所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封建特权、财产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从而促进了法国乃至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
23.下面是某位老师备课时制作的表格,据此可推测该老师的教学内容是(  )
[A]第一国际
[B]《共产党宣言》
[C]共产国际
[D]宪章运动

时间、地点 1864年,伦敦
领导机构 临时中央委员会
原则 《成立宣言》《共同章程》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性质 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组织
A [根据表格内容“1864年,伦敦”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组织”可知,该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国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A项正确;《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著作,不是联合组织,排除B项;共产国际存在于1919—1943年,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宪章运动是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掀起的工人运动,排除D项。]
24.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 [B]美化政府形象
[C]增加财政开支 [D]消除贫富差距

A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A项正确;美化政府形象不是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增加财政开支是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结果,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推行福利政策不能消除贫富差距,排除D项。]
25.《全球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扩大、经济增长迟滞、通货膨胀高企的条件下,2030年全球贫困发生率将达6.8%,贫困人口总数将达到5.74亿人,消除贫困目标基本确定无法实现。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B]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统治
[C]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D]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D [根据材料“《全球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扩大、经济增长迟滞、通货膨胀高企的条件下,2030年全球贫困发生率将达6.8%,贫困人口总数将达到5.74亿人,消除贫困目标基本确定无法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悬殊,这是由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3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
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二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材料三 15世纪初,船队先后七次“出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钢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
(1)材料一中“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6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请再举一例同一时期为中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4分)
(3)材料三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显示了我国的哪些技术领先世界?(6分)
(4)结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出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2分)
[答案] (1)名称:“丝绸之路”。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人物:鉴真。
史实:玄奘西行。
(3)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技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
(4)认识:对外交流促进社会的进步;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927年 根据地建设“打土豪,分田地”
1935年8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9年9月 平型关大捷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
1947年3月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时间 事件
1947年3月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转战陕北
1947年6月 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战役
1949年4月 南京解放
(1)根据材料回答,标志着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哪一事件?(2分)
(2)根据材料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10分)
[答案] (1)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政策:耕者有其田。
作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观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论述: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敌后战场的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先后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最终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实际出发的优秀政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的较量是现代的祸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质《冷战史》
(1)材料一中的“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该死的联盟体系”中展开较量的两大军事集团中的主要矛盾是哪两个国家的矛盾?(4分)
(2)材料二中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哪一体系维持的“和平”?战后“同盟国分裂”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一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又是怎样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面对过去的战争我们中国应有怎样的担当?(6分)
[答案]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英国、德国。 
(2)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标志:1955年华约的成立。
(3)首要原则: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