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4月20日9:00一10:15】绵阳市高中2022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3分,共48分)1考古研究发现,良渚文化有一个最大的中心一良渚古城,各地虽有自己的地方中心,但在规模、规格上均不及古城。各地出土的玉器,绝大多数是由古城的玉工制作,由古城的贵族集团派送馈赠给地方。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时期A.社会演进趋势凸显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贫富分化日益加刷2西周时期,周王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职事名)两类,.并不见礼书所记载的相关亲属称谓。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增强。这一称谓方式的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道德礼仪的增强B.宗法血缘的巩固C:天子权威的衰微D.阶层流动的减缓3.南朝,江南乐舞不再是带有异域特征的“吴声歌曲”,而正式成为朝廷认可的乐府“清商曲”。对此琅琊王氏王僧虔斥责其“节数虽会,虑乖(偏离)雅体”,认为“士有等差,无故不可去礼。乐有攸序,长幼不可共闻”。这折射出当时A南北经济的易位B纲常伦理的衰落C民族交融的发展D.士庶文化的冲突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6页)4.唐代在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同职官员的意见联署制、三司官员的联合推事制、私刑案件的都堂决议制三种司法集体决断制度。适用范围涵盖了从中央司法机关到地方各级衙门,从皇亲贵族到平民百姓,从阴暗复杂到普通刑事的各类案件。这些现象可佐证当时A君主专制的削弱B司法理性的色彩C.礼法体制的形成D.中华法系的建立5,清初某官员批评阳明心学存在“知本而不必更求末”的偏失。在他主政期间,劝诫当地民众要“择业养生”。除了书画医贾之外,特别强调“大演算法”,进而告诫“男女学算法,账目须记得明白,如示诸掌,宛然如昨,此亦成家紧要处”。这反映出该官员A.经世务实的为官之道B.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C崇尚科学的进步意识D重义轻利的教化主张6.下表是1840年和1894年中国桑蚕茧生产相关数据变化的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了面年份蚕户(万户)桑田面积(万亩)桑蚕茧产量(千关担)1840年160240960但1894年2404802432的(注:关担是海关专用的重量单位,主要用于茶叶、丝绸等大宗商品进出口的计量。)A对世界市场依附加深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D.国内政局急剧变动7.下图是1919年8月《晨报》中的一则新闻记载,内容如下:哦汉上各工,本有相沿成习之所谓雷祖、财神、葛仙、轩辕等会,不过每年聚一二次,图几酒几肉、一饱一醉而已,并不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为何物。此时几经风波,更经略具这知识者之导引已稍稍知集会结社平日联络之法。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革命阶级基础广泛B.无产阶级文化程度提高C马克思主义在各地传播D.工人运动走向新的发展商81936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责令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为农民发放贷款,以解决农民缺乏耕牛、农具等的资金问题。同时制定《农民放款暂行规则》,规定农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贫雇农与中农,贷款种类包括“农具、肥料、种籽、开辟荒田,整修水利等”。这些措施旨在A.巩固统一战线B.保障农业生产C推广土地革命D扩展敌后战场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6页)绵阳市高中 2022 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 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 2 3 4 5 6 7 8A C D B A A D B9 10 11 12 13 14 15 16D C C B C B A D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17 题 25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5 分,共 52 分)17. (25 分)(1)背景:两极格局,美苏冷战;美国全球战略的推行;二战后苏联经济亟待恢复;苏联模式的强化;苏联西部边界面临威胁。(6 分)具体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3 分)(2)共通之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采用强制手段,带有大国强权色彩;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后期面临挑战。(6 分)(3)不同之处: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他国的制度与发展道路;注重周边国家利益;更加全方位体系化;强调“亲、诚、惠、容”的理念,突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强调合作共赢,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团结;具有持续性。(6 分)世界意义: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全球化发展。(4 分)18. (12 分) 答案示例: 视角:经济的争夺。(2 分) 主题:对外依附与经济自强交织。(2 分)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列强通过办银行、修铁路等形式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抗战时期,日本“以战养战”掠夺中国的资源,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面对 危机,中国积极抗争,不断争取经济的自主地位。19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9 世纪 70 年代,郑观应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体现了经济自强的诉求。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张謇等人提倡“实业救国”,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奖励实业、发展交通,这些活动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0 世纪初的保路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改订新约运动,都展现了对经济主权的维护和抗争。(8 分)19.(15 分) (1)不同点:西亚:通用语言不断变化;中国:通用语言较早定型。西亚:不同语言呈竞争格局;中国:汉语占优势地位。(6 分)主要原因:西亚城邦林立,彼此战争不断;中国逐渐形成大一统局面。(2 分)(2)作用:便利国家管理,巩固大一统局面,维护政治共同体;促进经济交流,稳固经济共同体;推动教育发展,增进文化交流,塑造文化共同体;促进民族交融,形成民族共同体。(7 分)历史 答案 第 1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A卷).pdf 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