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凤阳一户朱姓人家,贫病交加,半个月内数人去世。家中的幼子难忍饥饿,出家为僧,游方乞讨。 25岁,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37岁,自立为吴王, 41岁,称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哪些强化皇权的措施? 自然灾害频发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卓有成效治理国家 《明史》对他的评价是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灾肆虐,瘟疫流行。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明朝的建立 (一)背景 结合课文和材料,试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 黄河决口、社会动荡 大都 临清 济南 汴梁 开封 颍州 阜阳 凤阳东北 应天 南京 杭州 潼关 蕲水 浠水 大同 上都 正蓝旗东 渤 海 海 东 黄 河 大 江 江 长 刘福通 徐寿辉 郭子兴 朱元璋 濠州 刘福通 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 起义军活动地区 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 明军北伐路线 元顺帝北逃路线 1356年,朱元 璋攻占集庆,改名 应天府。1368年在 此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秋,明军 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一、明朝的建立 (二)过程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年号: 洪武 灭元朝时间: 灭元朝标志: 1368年 攻占大都 一、明朝的建立 (三)概况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材料研读 材料二 始分立行中书省....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朝臣的权力过大 地方分权 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为巩固统治 二、强化皇权 目的: 阅读书本87——88页,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出相关措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明太祖 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政治 中央 ? 地方 ? 军事 特务 ? 二、强化皇权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互不统属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 在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成祖设立内阁 吏部 户部 兵部 刑部 礼部 工部 皇帝 皇帝 前军都督府 后军都督府 左军都督府 右军都督府 中军都督府 调兵权 兵部 统兵权 废除丞相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明太祖 吏部 户部 兵部 刑部 礼部 工部 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皇帝 分散兵权 二、强化皇权 (一)中央:政治、军事 材料一:?明太祖说: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废相,设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实录》 相互制约 互不统属 阅读P87相关史事,想一想:朱元璋该怎么处理这么庞大的政事? 材料一:仅在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91件。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樊树志《国史纲要》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二、强化皇权 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内阁首辅 ≠ 丞相 内阁实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皇权强化的产物) (一)中央:政治、军事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 朱元璋:“宋爱卿,你昨晚喝酒了没有?” 宋濂(战战兢兢):“喝了。” 朱元璋:“请了哪些客、吃了什么菜?” 宋濂:“请了御史、将军8人。吃的是海鱼、山菜等12道菜,还有一碗珍珠汤。” 朱元璋:“全对。宋爱卿没有骗我。”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暗道:“好险、好险。”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二、强化皇权 (一)中央:特务机构(监察) 明成祖成立东厂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宪宗成立西厂 二、强化皇权 (一)中央:特务机构(监察) 职能: 特点: 组成: 目的: 监视官民 掌管侍卫、侦查、缉捕、刑狱诸事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影响: 强化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会导致政治黑暗和官员被迫害 厂卫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表现 中 央 行中书省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改制前 改制后 二、强化皇权 (二)地方: ①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 加强中央集权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398年 1402年 1424年 1368年 明惠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 明太祖 朱元璋 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传位太孙朱允炆 迁都北京,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分封诸子为王 巩固皇室 二、强化皇权 皇帝 内阁 中 央 机 构 地方 机 构 中书省 五军都督府 吏 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权分六部,加强皇权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锦衣卫 东厂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明成祖 行中书省 分封诸子为王 监督地方 巩固皇室 分散兵权, 强化皇权 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特点:通过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二、强化皇权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有利于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 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朝代 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隋文帝:依才能取士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 严格科举考试程序,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考试范围: 答题标准: 答题格式: 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范围 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八股文 《四书章句集注》 “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 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的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位于江宁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供考生考试的号舍二万多间。 三级考试制度的建立 考试频率和时间固定 选拔人才范围的扩大,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的影响: 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八股文考试的规定,实际上正是考试规范化的表现,实行规范化考试,使考试标准本身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这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借鉴意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 皇权越来越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越来越加强 明朝形势图(1433年) 东北地区 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 目的 设立奴儿干都司, 措施 东北地区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意义 四、民族关系 性质:直属中央的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 都司以下设各卫所, 官员均由明朝政府委派。 明朝形势图(1433年) 北方地区 四、民族关系 明初 明太祖、明成祖对北方蒙古采取征讨策略,时有战争。 明中期 由于明朝国力衰微,蒙古强盛,转而以防御为主。走向和平方式。 隆庆和议 维护了明朝的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促进了边境贸易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从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的角度说说签订和议的意义? 俺答汗修漠南第一座城库库河屯 (呼和浩特)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统治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封诸王,监控地方(后削) 东北女真——设奴儿干都司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强化皇权 北方蒙古——隆庆和议 民族关系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设五军都督府,统调分离 设厂卫特务机构(监察) 官制改革 思想控制 中央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