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
一、选择题
1.中原地区文物家底丰厚,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古代建筑群等星罗棋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历史遗址共同反映了( )
A.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B.封建盛世都城繁华
C.中原文化厚重深远 D.世界遗产灿烂辉煌
2.隋朝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有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上层统治阶级奢侈腐化 B.隋炀帝统治政策不得人心
C.下层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隋运河的修建耗费了国力
3.下列表格反映的是唐朝( )
李渊 李世民 武则天 李隆基
建立唐朝→贞观之治→政启开元→开元盛世
A.初步建立 B.走向强盛 C.盛极而衰 D.进入晚期
4.对如表中全国人口变化主要原因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年份 全国户数 全国人口
609 890万户 4600万
626 290万户 1600万
A.北方人口南迁 B.隋末战乱与政权更迭 C.南北实现统一 D.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
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 )
A.减省刑法,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C.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权
D.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6.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份材料说明唐太宗 ( )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完善科举制度
7.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作用
8.“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上内容属于武则天推行的( )
A.文教措施 B.经济措施 C.思想措施 D.军事措施
9.某同学用下图概括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图中“?”处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图中的“?”处应填充的是( )
A.唐太宗 B.李渊 C.唐玄宗 D.唐高宗
10.如表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治国现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A.贞观之治 B.斗茶唱戏 C.开元盛世 D.康悦盛世
二、简答题
11.辨析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图二中的两位帝王分别是谁?他们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分别称作什么?
(2)图三中的人物是谁?他被重用体现了帝王的哪一统治政策?请你再举出这一时期的两位名臣?
(3)通过以上史实结合课本,请你谈谈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2.杰出的执政者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隋朝开国之君是谁?隋炀帝在位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写出这一制度建立的标志。
(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在选拔人才方面她创立了哪一制度?
(3)唐朝的鼎盛时期被称为什么?写出当时在位的皇帝。
三、综合题
13.【古代社会救济】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七月……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对待百姓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唐军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此后,继位的君主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在他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的局面。
材料二: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材料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1)材料一中唐朝的建立者是谁?继位的君主指的是谁?
(2)材料一和二中盛世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她”指的是谁?在位期间创立了什么制度?
15.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材料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哪个皇帝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的社会状况的原因。
(3)对此,你有何感想?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 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第二卷)
(1)材料一中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情况对比。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2)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郭沫若如此评价武则天的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开元元年,统治阶级又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在政治上大力整饬日益败坏的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在中书门下两省设置谏官,对皇帝直谏,对百官监督。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唐代第一个“治世”后的60多年,唐代出现了又一盛世。
——改编自高学强《古代盛世和谐社会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
(2)材料二中唐代又出现的“盛世”指什么?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方面归纳出现“盛世”的原因。
四、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国力强大。有学者认为,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编自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鼎盛时期的治世名称。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关于唐朝兴盛原因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措施 主要政绩
隋文帝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创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等 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考核官员政绩,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
唐玄宗 励精图治,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1)根据材料,写出唐玄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从隋王朝的覆灭中清醒地认识到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道理,作为一位封建帝王,他把选贤任能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略。有次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主;用以小人,则小人竞进矣。”魏征回答说:“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即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唐太宗与魏征的一问一答,即可见这一对封建君臣在用人方面的认识如出一辙,当然历史上像唐太宗这样把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的为数不多。
——摘编自张道玲《简析“贞观之治”时期的“任人唯贤”与“知人善任”》
(1)据材料,简述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A B D B C C
1.C
【详解】根据材料“偃师二里头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时期的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原文化厚重深远,C项正确;“华夏文明尽出中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是奴隶社会时期的遗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无法体现世界遗产灿烂辉煌,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B项正确;统治阶级奢侈腐化、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是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的表现,属于隋朝的暴政,排除AD项;下层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B项。
3.B
【详解】据材料“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建立唐朝→贞观之治→政启开元→开元盛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建立,并走向强盛时期,B项正确;李渊统治时期是唐朝的初步建立时期,而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前期是唐朝走向强盛时期,排除A项;李隆基统治后期,即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排除C项;材料的“建立唐朝→贞观之治→政启开元→开元盛世”这一时期,是唐朝中期,还没进入晚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609年到626年,全国人口变化,是人口数量急剧变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609年到626年,这个时期属于隋唐政权更迭时期,由于战争的不断导致人们流离失所,人口锐减,B项正确;北方人口南迁,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南方、北方人口变化,排除A项;南北实现统一,与609年到626年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609年到626年,人口数量急剧变少,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因此,“减省刑法,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符合题意,A项正确;科举考试和仁政思想无关,排除B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百姓没有关系,排除C项;勤于政事,无法体现唐太宗实行仁政,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长治久安,B项正确;材料是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未体现出他善于纳谏,排除A项;材料与处理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由题干材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联“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朝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D项正确;题干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作用不是背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武则天治理国家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作用没有涉及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据材料“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发展农业生产属于经济措施,因此材料体现了武则天实行的经济措施,B项正确;武则天发展了科举制,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武则天在思想方面发展佛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武则天在位时期,对西北地区多次用兵,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A项;唐高宗李渊建立唐朝,排除B项;唐高宗李治时期,不是唐朝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的时期,宰相是房玄龄、杜如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斗茶唱戏,排除B项;中国历史上没有康悦盛世,清朝前期出现康乾盛世,但姚崇,宋璟为唐朝人,排除D项。故选C项。
11.(1)谁:图一为唐太宗,图二为唐玄宗。盛世局面: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
(2)谁:魏征。政策:虚怀纳谏的政策。名臣:房玄龄、杜如晦。
(3)原因: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详解】(1)谁:观察图片,图一为唐太宗,图二为唐玄宗。盛世局面: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提倡文教,任用贤臣,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谁:观察图片,图三为魏征。政策:魏征直言进谏,受到重用,反映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政策。名臣:唐太宗重用了许多贤才,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包括房玄龄、 杜如晦。
(3)原因:本题设问开放,可结合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共同点进行归纳,如:统治者积极有为,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重用人才,如唐太宗重用了房玄龄、 杜如晦和魏征,唐玄宗重用了重用了姚崇和宋璟等。
12.(1)隋文帝或杨坚 科举制度 进士科的设立
(2)武则天 殿试制度
(3)开元盛世 唐玄宗
【详解】(1)开国君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制度及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盛世局面及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3.(1)态度: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
(2)举措: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俭);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可以得出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
(2)举措:根据材料“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可以得出唐太宗的举措有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俭);根据材料“凡所力役,量事停废”可以得出唐太宗的举措有减轻徭役;根据材料“遭水之家,赐帛有差”可以得出唐太宗的举措有救济灾民;根据材料“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可以得出唐太宗的举措有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14.(1)人物:李渊;君主:唐太宗(李世民)。
(2)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她:武则天;制度:殿试制度。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定都长安。
君主:根据所学可知,继位的君主指的是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2)盛世:根据材料一“继位的君主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在他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的局面。”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这一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二“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集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采取的统治措施,使得躺好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她:根据材料可知,“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指的是武则天。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15.(1)隋炀帝。
(2)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皇帝:据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2)原因:据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可知,唐太宗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足。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感想: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6.(1)变化:上升(或增加);
原因:经济发展。
(2)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
(3)理由: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材料一中“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等信息可知,人口呈上升(或增加)趋势;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等信息可知,善于用人;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等信息可知,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典”等信息可知,完善科举制。
(3)理由:根据材料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知,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则天延续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生产;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分析原因。
17.(1)“为君之道”:重视百姓。
局面:“贞观之治”。
(2)盛世:“开元盛世”。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详解】(1)“为君之道”: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为君之道”是重视百姓。
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盛世:根据材料二“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唐代第一个‘治世’后的60多年,唐代出现了又一盛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盛世”是指“开元盛世”。
原因:根据材料二“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在政治上大力整饬日益败坏的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在中书门下两省设置谏官,对皇帝直谏,对百官监督”可得出原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根据材料二“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可得出原因是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18.(1)名称:开元盛世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唐太宗选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朝廷重臣,出现了“开元盛世” 的鼎盛局面。所以说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杰出人才,还因为唐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再加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所以说,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详解】(1)治世名称:根据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国力强大”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观点、理由: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果同意材料的观点,从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同意材料的观点,从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比如政局、经济、民族政策、劳动人民、统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答案具体如下:
[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唐太宗选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朝廷重臣,出现了“开元盛世” 的鼎盛局面。所以说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有力保障。[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杰出人才,还因为唐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再加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所以说,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19.(1)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2)观点: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或者观点:符合国情的政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述:隋文帝重视发展经济、改革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创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开创了“开皇之治”盛世局面。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重用人才,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发展生产,开创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开创了“开元盛世”鼎盛局面。 综上所述,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或者:综上所述,与时俱进、符合国情的政策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
【详解】(1)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观点:根据材料中“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创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等”“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考核官员政绩,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可知,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这三位皇帝都通过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改革,使国家实力增强,因此, 可以提炼出观点: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或者:符合国情的政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述:围绕观点,结合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实行的符合国情的政策及其影响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如:隋文帝重视发展经济、改革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创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重用人才,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发展生产,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最后对以上论述进行总结即可,如:综上所述,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或者:综上所述,与时俱进、符合国情的政策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
20.(1)贞观之治。
(2)【示例一】
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论述: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加上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总之,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示例二】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论述:(略)
【详解】(1)盛世名称:根据材料“唐太宗……把选贤任能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重用人才,虚怀纳谏,以民为本,发展经济等,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盛世景象“贞观之治”。
(2)论述: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提炼主题,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寻找主旨或者材料体现的道理、启示和经验等。例如,从材料“唐太宗从隋王朝的覆灭中清醒地认识到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道理……把选贤任能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略……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主;用以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可知,材料重点在于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唐太宗和魏征讨论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唐太宗重用人才,从而成就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从而得出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论述时,主要阐述唐太宗如何通过重用人才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孤证不立,可再结合唐玄宗用人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具体示例可参考如下:
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论述: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加上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结论:总之,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此外,结合唐太宗和魏征讨论人才的问题,唐太宗知人善任成就贞观之治。魏征敢于进谏促进唐朝盛世繁荣,从而得出这两人都属于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典范。从而得出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论述则强调唐太宗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与示例一的论述可以接近。再结合唐玄宗或者魏征等事例进一步论证观点。具体示例可参考如下: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论述:唐太宗和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魏征敢于进谏,不畏权威,也为唐太宗时期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结论:总之,唐太宗、唐玄宗和魏征等一系列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