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40~60h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稳定不变
B.30h后,种内斗争加剧导致酵母细胞数量增长减慢
C.调查酵母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
D.70h后,显微镜下计数,不能确定酵母细胞活菌数量
2.生态学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一种机制(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入侵者”为消费者提供庇护所,有利于消费者种群的增长
B.消费者倾向于捕食“原住民”,降低了“原住民”的竞争优势
C.入侵成功后,消费者和入侵者数量将持续增长
D.生物入侵常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并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
4.下表中诗句或谚语与生物学现象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诗句或谚语 生物学现象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食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物质循环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内竞争
A.A B.B C.C D.D
5.海洋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藻类,其中虫黄藻等微藻与珊瑚虫构成珊瑚,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若离开虫黄藻,珊瑚虫生存受到很大影响。假设珊瑚礁生态系统只存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捕食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中、下层,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B.珊瑚虫和虫黄藻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C.若流经藻类、食藻鱼类和食肉鱼类这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a、b、c,则a>b+c
D.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均是上窄下宽,藻类位于最底层
6.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常呈正态分布,这种曲线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曲线不重叠时,三种蝙蝠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
B.物种的生态位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简单
D.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可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竞争
7.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树线之上与树线之下分布的生物类型不同,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图1可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图2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原因是乙与甲是种间竞争关系
D.图2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不为0,但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为0
8.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9.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自我净化的过程说明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流入该河流中细菌等分解者的能量是来自于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化学能
C.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D.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
10.似然竞争是指当一种捕食者捕食两种猎物时,其中一种猎物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一种猎物的捕食。则在似然竞争中的两种猎物(  )
A.都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都是影响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相同
D.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11.毛束象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虫,喜食植物嫩梢、幼叶。研究人员对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毛束象种群进行了研究,该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发现毛束象成虫危害主要发生期为4~10月,有2个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调查毛束象的种群数量时,可选择病害较重的植物进行统计
B.b点对应数量小于a点对应数量,可能是b点时幼叶成熟,食物来源减少所致
C.调查结果说明毛束象的种群数量受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D.为有效防治毛束象,应在5月10 日之前控制毛束象的种群密度
1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B.狼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c=f+i+l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c/a×106kJ
D.f/e或者e/d值的范围一般约为10%-20%
13.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对某个林窗在40年间物种种类进行统计绘制的柱形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20年间该群落内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0~40年间草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C.30~40年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可定期合理砍伐木材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D.在林窗演替过程中,植物和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都发生改变
14.假设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如图表示Nt/N0值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B.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为1
C.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N0
D.在第6年后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15.“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表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鸡 8 10 2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16.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17.豌豆蚜是一种农业害虫,可以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二倍体的有翅和无翅的两种个体,有翅个体能扩散到新的栖息地,但它们的发育时间更长、生育率低。将豌豆蚜在两个不同发育时期暴露于有捕食者的环境中,统计种群中有翅型后代的平均比例,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豌豆蚜同一个体的两种子代遗传组成相同
B.天敌的存在能增加这两个时期有翅后代的比例
C.时期2在没有天敌存在时的无翅后代比例高
D.有翅后代的增加将不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
18.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 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强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9.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组成群落的生物的种类、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以及群落内生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天草原返青,秋天草木枯黄,这些都不属于广义群落结构的范畴
B.农田、鱼塘等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
D.群落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
20.食虫虻几乎能以所有飞行类昆虫为食,其天敌是鸟类。蜂场附近的食虫虻多捕食蜜蜂。昆虫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可以引诱雄性食虫虻,便于人类的捕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全部的食虫虻属于同一个种群
B.飞行类昆虫、食虫虻、鸟类可以构成食物网
C.利用 4-乙烯基苯甲醚或鸟类防治食虫虻都属于生物防治
D.食虫虻会导致蜜蜂大量死亡,因此应该被彻底消灭
21.长白山不仅风光美丽迷人,而且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白山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可加快物质循环
B.长白山中的细菌都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C.长白山中化合物能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D.绘制长白山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要将分解者放在最顶层
22.克里斯琴学说(主要用来解释自然界哺乳类动物种群调节)认为: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会影响种群数量,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群压力会导致效应 B 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
B.社群压力会导致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
C.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调控种群数量
D.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
23.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1-N/K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雀鳝与甲的种群数量相等
B.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
C.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捕食关系
D.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K值比雀鳝的大
24.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N=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
C.当M=b时,甲乙两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
25.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⑤中不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③×100%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2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生态系统的总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 1 中 d 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B.“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现象,农田除草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鳌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 3 中的Ⅱ类型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释”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 2 中的④来防治害虫
28.以下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的有(  )
A.机体再次感染 SARS 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应淋巴细胞
B.人体内性激素分泌能保持含量的相对稳定
C.自然界的草原上蛇与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
D.胎儿分娩的过程中头部挤压子宫,导致催产素的释放增多,催产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
29.近年来某草原上的鼠数量明显增加,当地有关部门为了解鼠害的现状,采用了有效洞法估计鼠的种群数量,即在该草原上选定适宜数量、适宜大小的样方,统计样方内总洞数,再将样方内所有鼠洞用土堵住,隔天检查盗开的洞口数(有效洞数),以各样方有效洞数与总洞数的比值的平均值表示鼠的相对种群密度。如图曲线表示该草原上近几年来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当地居民为了防治鼠害,在e时刻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并将数量控制在K/2以下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有效洞法使操作更加简便,调查完成所需时间更短
C.传染病会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其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增大
二、多选题
30.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狼是该地野生马鹿的主要捕食者,马鹿的取食则会影响区域内三角杨的生长。在1998~2001年期间,研究者在马鹿被捕食风险低(左列图)和被捕食风险高(右列图)的地方,分别测定了被啃食的三角杨比例(上排图)与三角杨平均植株高度(下排图)。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马鹿被捕食风险高区域中的三角杨的生长比在风险低区域更困难
B.马鹿被捕食风险高区域内三角杨被啃食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风险低区域内相反
C.被狼捕食的压力增加可以使马鹿对植物的啃食强度明显下降
D.如果从该生态系统中移除狼,则三角杨的生长将出现明显增长
三、非选择题
31.据调查,人工林的病虫害发病率高于原始林。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调查发现,在人工林和原始林中都有同种马尾松,但具体分布相差较大,一个区域内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科研人员通常以不同胸径大小的马尾松个体数代替其 ,来进一步预测 的变化趋势。
(2)人工林生态系统如此脆弱的原因是 。
(3)为防治病虫害,人们最初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结果有毒物质沿着 渠道进入其他生物体内,造成生态危害,所以人们改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 (答一种方法即可)。
32.下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有 条。
(2)图 2 是图 1 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e 表示能量值。a 的生物学含义是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 2 中字母)中。
(3)下表为本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数据(单位:KJ·m-2·a-1),其中 I—IV 表示食物链中不同的营养级。表中能量 X 表示的是 ;若生产者的同化量增加 1000KJ·m-2·a-1,最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将增加 (保留两位小数)。
生物类群 Ⅰ Ⅱ Ⅲ Ⅳ Ⅴ
同化量 871.27×105 15.91×105 141.1×105 1.21×105 211.85×103
能量X 369.69×105 2.81×105 61.77×105 0.62×105 19.26×105
能量Y 501.58×105 13.1×105 79.33×105 0.59×105 192.59×105
33.在热带雨林中,切叶蚁切割红木属植物叶子,用于培养白环菇属的真菌,真菌长出微小的蘑菇可为切叶蚁提供食物。在森林中还生活着具有腐尸臭味凯氏大王花,它没有叶子只有花,身体的其余部分侵入到一种藤本植物的组织中获得养料。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生物中属于消费者的有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 。
(2)与草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 。若热带雨林被小范围破坏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到原状,这属于 演替,原因是 。
34.池塘水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性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多次采集池塘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并将塑料桶随机分成 5 组(C0~C4 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 0 只/L、5 只/L、15 只/L、25 只/L、50 只/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图 1。
①实验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群落,输入其中的总能量是 。
②第 4 天到第 7 天期间,C0、C1、C2 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 。
(2)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 化,结果如图 2 所示。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 。据此分析图 1 中 C4 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 C3 组的原因是 。
(3)由上述实验可知,池塘中投放大型溞可用于 ,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密度等问题。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D B D C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C C D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B D A C B A C BC
31.(1) 年龄组成/年龄结构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2)人工林种植的树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
(3) 食物链(网) 引入天敌、引入寄生生物、施放性外激素等
32.(1)4
(2) 乙的同化量/甲传给乙的能量 c
(3)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39KJ·m-2·a-1
33.(1) 切叶蚁/凯氏大王花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高 次生 具备良好的土壤条件及较多的植物繁殖体
34.(1) 水样中的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
(2) 捕食与竞争 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3)防止藻类过度生长/防治因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类爆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