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素养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强化皇权等基本内容,能够将明朝强化皇权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进行考察,认识其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又带来了社会弊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了解明朝科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认识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的弊端。(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了解明朝与东北女真等部、蒙古各部的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家国情怀)
关于朱元璋
放牛娃
和尚
乞丐
皇帝
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了和尚。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朱元璋只好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了这支起义军的首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得天下 从平民到皇帝
——明朝的建立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材料二 :元顺帝在位时挥霍浪费,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三: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消灭南方群雄,向北进军。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2)建立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在前,元朝结束统治在后。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为巩固新政权,大封宗藩增强皇族势力
(3)明成祖称帝迁都
叔侄之争
传位太孙
明朝疆域图(1433年)
大明政权已经建立,我该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守天下 从中央到地方
——强化皇权
巩固统治
(目的)
2.强化皇权
(1)背景
材料一:(地方)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分(中央)权
朝臣权力过大
经济上:明太祖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改革赋役制度,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2)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上:①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帝






丞相
皇帝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答:①历史原因:相权与皇权矛盾尖锐,相权过重威胁君权
②直接原因:明初丞相胡惟庸骄横擅权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
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
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
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拓展阅读
胡惟庸案大捕杀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朝
元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
二府三司制度
中书省
废除丞相
皇权不断加强,(分化事权)相权被削弱,直到废除
独相时代
群相时代
无相时代
思考: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坐而论道
跪受笔录
立身对策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内阁实质: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官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急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②设五军都督府(统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调兵权)。
(备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只有
调兵权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 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皇帝
官员
百姓
厂卫
直接指挥
对皇帝负责
监视
刑侦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过一日。 ——《稗史汇编》
影响:导致百官人人自危,不敢议政
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③设立“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洪武年间,吏部侍郎钱宰见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昨晚干什么了,这官员说,和同僚玩牌,可是丢了牌,结果不欢而散。结果朱元璋拿出了一张牌,钱宰一看,正是丢了的那张。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当时打牌的那些哥们哪个是锦衣卫。很可能你收下人就是锦衣卫,这都无法得知。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权威,采取“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皇帝,或者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王,驻守各地
中央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行中书省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权力三分,互不统属
朱元璋
靖难之役
朱允炆
秦王 朱樉
晋王 朱棡
太子 朱标
燕王 朱棣
“削藩”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2)措施——全面改革官制(在地方上)
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影响?
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影响:
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②地方丧失独立性;皇帝独揽大权容易出现决策失误,政治腐败。
回顾: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增加取士名额,公平规范考试
想一想:如果你是明朝时期的考生,你会怎样准备科举考试?








考试范围:
答题标准:
答题格式: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八股文
“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2)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
相关史事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位于江宁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供考生考试的号舍二万多间。
三级考试制度建立,逐级选拔人才
考试频率和时间固定
江南贡院
选拔人才范围扩大,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2)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历史仅存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
八股取士的影响:
材料二: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①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②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③钳制读书人思想的有力武器,加强了君主专制。
④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对以后有借鉴意义。
消极
积极
《大明律》
朱元璋称吴王时,着手制订法律。朱元璋和臣属以唐朝法律为蓝本,逐条讨论,反复修改,1397年才正式颁行《大明律》。
《大明律》的刑名包括笞、杖、徒、流、
死,此外还有凌迟和充军等。《大明律》
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谋
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
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
大臣结党。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朽,宦官专权,厂卫横行,《大明律》备受破坏。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 知识拓展 >>
具体措施 影响
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③“厂卫”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 在地方 ①废行省,设三司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弊大于利
思想措施 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 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利:君主权力加强,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弊:容易形成专权, 出现决策失误,造成社会恐怖;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思想僵化;阻碍社会变革......
【合作探究】明朝皇权的强化,有何利弊?
材料一:朱元璋全面改革前朝的制度,使得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朝初年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史》
材料二: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废丞相,特务机构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读书人只能读“四书”......这个政权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
——《中国史》
(3)影响
稳天下 从关内到关外
——民族关系
明成祖设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女真族)的直接管理。
1571年, 明朝与蒙古签订“隆庆和议”。结束了双方的敌对状态。
东北
北方
3.民族关系
(1)措施:
明太祖北伐,攻占元大都。
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蒙古。
明初: 征讨为主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元气大伤。
明朝修筑长城,建立九边防御体系。
通过封贡、通贡、互市等方式与蒙古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明中期:防御为主
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边境互市。
蒙古承诺不再南下侵扰明朝边境。
隆庆和议: 和平共处
(2)意义:加强了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文化交流以及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堂小结】
明朝的统治
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②设五军都督府。
③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思想控制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②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朝与蒙古签订“隆庆和议”。结束了双方的敌对状态。
明成祖设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的直接管理。
①题目自“四五”“五经”;
②以朱喜《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③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
明朝的建立
民族
关系
强化
皇权
中央
地方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改革官制
随堂练习
1.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D
2.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C
3.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考生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C
4.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和议,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由边民自相贸易,此即“隆庆和议”。和议的达成( )
A.彻底解除了边患危机 B.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C.确认了双方的对等关系 D.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
D
5.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为巩固统治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图空白处应是( )
A.分封制 B.八股取士
C.三司 D.中书省
C
6.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