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一室一花见风骨<陋室铭><爱莲说>群文阅读何谓“君子”结合《论语》,你认为什么是“君子”呢?选择一条进行解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初读,品骈散之美一、初读,品骈散之美1.划分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初读,品骈散之美1.划分节奏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初读,品骈散之美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初读,品骈散之美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照两篇短文,思考这两篇短文在句式上有何不同?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铭一、介绍“金”指钟鼎铸器。“名”意为“广为人知”。“金”与“名”联合起来表示“在钟鼎盘盂上刻铸款识”。指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辞铭中的长者。二、类型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说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说”是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请你将《爱莲说》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离”。记叙的句子描写的句子议论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结《陋室铭》的语言风格: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的语言风格: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二、赏读,品君子之美1.精读《陋室铭》,创建陋室主人档案,并解惑。陋室主人档案 角度 陋室主人日常 特点 陋室主人内心揭秘居住环境 有: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阴暗潮湿,被人遗忘的角落 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似乎都被帘外的绿意隔绝在外,只留下内心的平和与淡然。人际关系 有: 交往之雅无: 兴趣爱好 有: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①居住在简陋的屋子,但是交往的人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在此相谈甚欢,志趣相投。②情趣高雅③没有冗杂的公务,也没有官场的应酬,轻拨古琴,静心抄写经书,闲适恬淡知足。Q: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陋室?物质层面,“陋室”阴暗湿冷,作者的居住环境简陋;尽管环境简陋,屋主人弹琴阅经,交往的都是知识渊博之人,精神层面的富足和内在的宁静使环境并不显得简陋,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说”是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请你将《爱莲说》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离”。记叙的句子描写的句子议论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精读《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①“而”字能去掉吗?“而”表转折,尽管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够保持情洁不染。尽管被清水洗涤,却不会显得妖艳。强调了莲洁净、端庄的特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根据这句描写,我们可以推断,作者厌恶什么呢?予恶2.思考:作者喜爱与厌恶的,仅仅是花吗?“不”字表否定,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等行为的鄙夷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正直通达的品性的追求。3.作者用什么手法塑造的君子形象?类比,基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推断其他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妖,中堵外曲,又蔓又枝,可近观而亵玩焉。思考:作者爱莲,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牡丹在当时是名利的代表,世人对牡丹的喜爱相当于对名利的追逐。jiānwòbì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菊花是隐逸者的代表。思考:作者爱莲,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手法2: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深层思考:结尾议论部分的语序与前文内容不对应,有何用意?前文: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结尾: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原文先提及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已经变得稀少,凸显陶渊明独特的审美和高洁的品格。接着作者发出感叹,寻找与自己一样喜爱莲花的人,来强调对于莲花的推崇和自身的孤独感。最后指出大多数人喜爱杜丹,这是对社会普遍审美情趣的讽刺。原文对语序的调换更加突出对莲花品格的赞赏和对社会审美风气的担忧,作者的情感是逐步递进的。三、深读,知君子之心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周敦颐式的还是陶渊明式的?知人论世,梦得其人公元772年,洛阳刘家降生了一个男孩。古人起名颇为讲究,除了“女诗经,男楚辞”,还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希望易活的叫白居易;希望健康的叫霍去病、辛弃疾……这个孩子姓刘名禹锡,字梦得,据说是母亲生他之前梦见了大禹“赐子”。不知是否沾了大禹的光,刘禹锡21岁便中进士,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却因参与变革(永贞革新)被贬(二王八司马事件),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知人论世,梦得其人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创作背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知人论世,梦得其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知人论世,梦得其人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诗作答。知人论世,梦得其人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知人论世,梦得其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资料助读2】在贬谪之地所作的政绩刘禹锡被贬连州后建书院,设讲坛,仅用3年时间就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后又出现了138位进士,连州从文化沙漠成了进士摇篮。他在连州的生活就如他诗里写的“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在连州的五年,除了兴教化,刘禹锡还引进了医药的概念。因为连州人不会治病,有病只会跳巫医,刘禹锡就编写了医术《传信方》,让民间以药治病。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周敦颐式的还是陶渊明式的?周敦颐式。二者都有豁达淡泊的处事态度,有坚定执着的人生信念,有兼济天下的生命追求;在腐朽的社会、污浊的官场中他们不逃避,不沉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坠青云之志。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同时,不忘坚守家国情怀。四、基础巩固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粗俗的人连词,就名词作动词,出名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灵异代词,这,表判断只品德高尚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蔓到映入大,今指鸿雁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调弄不加修饰佛经奏乐的声音,借代官府的公文形体,身体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劳累。(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作动词,出名名词作动词,说出名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古义:今义: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芳香古义:今义: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作动词,显得灵异名词作动词,出名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苔痕上阶绿:(4)草色入帘青:(5)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之陋?”。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特殊句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fánzhuóxièxiǎn会爱莲之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的多值得喜爱只指唐朝很会爱莲之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啊。我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沾染洗涤表转折艳丽水波长枝蔓,长枝节。更加远闻竖立耸立的样子亵,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会爱莲之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认为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应当叹词,表示感慨一、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莲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二、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三、特殊句式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判断句,“……也”表判断。3.菊之爱宾语前置,即“爱菊”。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