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从“开局一个碗”到“结局一根绳”,说的正是明朝。朱元璋从乞丐起步,凭一个碗讨生活,逆袭开创大明王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后用一根绳结束自己的生命,大明王朝到此结束。
这一头一尾,尽显明朝的大起大落。那明朝究竟为何从盛转衰?清朝又怎样建立?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
导入新课
开局一个碗
结局一根绳
新教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清朝的建立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1.借助历史地图和时间轴,学生能准确掌握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时间、空间范围,清晰梳理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形成明确的时空框架。(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感知老百姓的悲惨生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家国情怀)
二、明·动荡与终结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一、明·积弊与变革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四、清·巩固与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清·兴起与入关
——满洲崛起与清军入关
明·积弊与变革
—政治腐败与
张居正改革
01
一、政治腐败
Q根据材料,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材料二
①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材料一:明神宗在位48年,却长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机构无法正常运转;明武宗将
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
乐,到处游玩,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明熹宗:我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我绝对是一个好工匠。
魏忠贤:不要叫我太监,请叫我九千岁。
1.表现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②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党争
VS
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
万历年间,顾宪成等在东林书院讲学。书院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宗旨。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体现士人的责任和担当。但后期与“阉党”争权夺利,加剧明朝的政治腐败。
1.表现
一、政治腐败
Q根据材料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②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期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期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思宗时期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一:(明朝后期)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
,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
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
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
闻鬼哭。 ——郑廉《豫变纪略》
2.影响
一、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
23岁中进士,后官至内阁首辅。面对政治混乱局面,张居正整顿吏
治,赏罚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
史》对他的评价是:“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二、张居正改革
1.张居正简介
2.改革的概况
时间
内容
意义
结果
万历初年
①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②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简化税收手续,减少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
政府税收增加,取得积极成效,政治局面为之一新。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明·动荡与终结
—李自成起义
推翻明朝
02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1.李自成简介
李自成(1606-1645)塑像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他投奔起义军,因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他承袭闯王名号,人称“李闯王”。针对明朝土地集中和赋税繁重的情况,李自成主张平均土地,免于纳赋,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
大明掘墓人——李闯王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2.起义背景
材料二:(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Q根据材料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
①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②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3.起义主力军
张献忠的队伍
李自成的队伍
民众欢迎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规定严明的军纪,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口号
均田免粮
均田:平均土地。免粮:减免沉重的赋税。
在我国农民战争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对土地的要求。
材料研读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明末歌谣
Q根据材料思考,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5.主要经过
①建立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②推翻明朝:挥师北上,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③起义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与清军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是故明之亡,
亡于流贼,
而其致亡之本,
不在于流贼也。
呜呼!
庄烈(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
而当亡国之运,...
徒以身殉(xùn),
悲夫!
—清张廷玉等《明史》
6.明朝灭亡的原因
Q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②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
Q鉴古知得失,明朝的灭亡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①关注“三农”问题,重视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②加强权力监督,打造廉洁政府,守护现代化建设。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清·兴起与入关
—满洲崛起与
清军入关
03
满洲崛起与清军入关
①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不断发展壮大。
②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爱新觉罗氏)
Q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满洲崛起的经过。
1.满洲崛起
③发展: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
努尔哈赤
女真
大金
满洲
大清
族名:
国号:
皇太极
易错易混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完颜氏)
“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知识拓展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将生产、行政、军事结合在一起,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战斗力。
除满洲八旗外,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俸,但他们已没有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腐化无能。
满洲崛起与清军入关
②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沈阳故宫
又称盛京皇宫,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
入关前
①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2.清军入关
北京故宫
入关后
吴三桂
满洲崛起与清军入关
清·巩固与发展
—清朝对全
国的统治
04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南明)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背景
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巩固统治
②作用: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统治。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①措施
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课堂总结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明朝的灭亡
满洲兴起
清军入关
清朝的建立
建立对
全国的
统治
一条鞭法
张居正改革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
启示:必须坚决打击腐败行为,关注民生。
课堂演练
1.【对比联系】从改革内容来看,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在于(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尝试挽救统治危机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努力加强民族交融
B
课堂演练
2.【史料实证】《陕西道志)记载了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怠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面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以上材料佐证明未农民起义发生的 (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A
3.“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人们欢迎和拥护“闯王”是因为他 ( )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C.建立了大顺政权 D.给唐朝统治带来致命打击
课堂演练
B
4.明末连年遭遇灾荒,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灾荒导致生产受到影响 B.政治腐败加剧阶级矛盾
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D.殖民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B
5.清朝初年,统治者重修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 )
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主流 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课堂演练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