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学习目标
1.知道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等基本史事,了解元朝疆域辽阔,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认识元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
2.知道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是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了解元朝对边疆的治理。
3.了解元朝的民族交融状况,认识其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重点: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对台湾、西域、西藏地区的管辖。
难点:元朝统一的意义;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幅图中的马具供奉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蒙古人凭借强大的骑兵优势在战争中所向披靡。图片展现了蒙古人善于骑射的风貌,由此可以想象成吉思汗驰骋草原、统一草原的雄姿。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12世纪蒙古草原上的战乱情景。在各部征战不断的草原上诞生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如何统一蒙古各部的?元朝又是如何统一的?
1.蒙古政权的建立和扩张
(1)背景:①蒙古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人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
②12世纪时,蒙古草原部落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建立: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一、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画像选自故宫《元代帝像册》,成吉思汗头戴外白内黑的貂皮暖帽,身穿浅米色衣,花白连鬓长须,耳后垂鬟。
(4)扩张战争:
①发动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
②过程:向东向南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向西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
③结果: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
(3)意义: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本栏目一方面说明蒙古兵在南下对宋的进攻中,遭到南宋军队顽强抵抗;另一方面补充忽必烈继承大汗位的背景,即原来的继承人蒙哥在率军攻打合州时战死了。
2.元朝的建立:
(1)背景:①继位: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治理:他接受汉人儒臣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图中的元世祖忽必烈头戴银鼠暖帽,身着白衣,面貌丰颐,蓄须,重髯,神态肃穆。
元大都城垣遗址是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是今人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重要遗迹。
城市布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钟楼、鼓楼居中,皇城在城南的中部,在太液池东岸,是属于皇帝的宫城,即现今紫禁城的前身。忽必烈在都城建设上依照了中原地区的制度与文化。
二、元朝的统—
1.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2.抗元斗争: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文天祥
坚贞不屈,名垂青史
3.元朝统一:
(1)统一: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4.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一、元朝的统治
1.背景:为实行有效统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2.中央:(1)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事务;
(2)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军队;
(3)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4)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2.地方:
(1)设立: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内容:①行省是中书省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③这一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3)作用: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4)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3. 边疆:(1)管理方式:因地制宜。
(2)表现:①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②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③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理权。
强调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原因:(1)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2)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3)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
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
藏传佛教寺院妙应寺,对元朝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发展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1279年,佛塔建成,总高50.86米,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由藏传佛教领袖带到大都的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既是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体现,也是各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2.表现:(1)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
(3)来自中亚、西亚的人
移居中国,同汉、蒙古、
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
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我国回族的前身)。
元朝的民族交融有了很大发展,但各族人民的政治与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实行差别对待,民族矛盾突出。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民族矛盾逐渐减弱,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1.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大致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课后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