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和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淮北市和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和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龙山文化瓦店遗址的两处大型建筑基址是祭祀祖先、天地诸神的场所,其对称的布局类似后世“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陶寺遗址的贵族大墓用棺趋于普遍化、等级化和规范化,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礼器还形成了较稳定和普遍性的组合。这说明
A.中国古代礼制雏形初现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中原文化居于领先地位 D.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2.
表1 先秦兵家思想部分文献记述
文献记述 出处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 《司马法》
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孙膑兵法》
据此可知,先秦兵家
A.反对诸侯不义战争 B.主张严刑峻法管理军队
C.兼采不同学派思想 D.奠定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3.隋唐以前,地方政府享有本地官员任免权,如汉代的东海郡政府正式官员39人,由中央任命的官员只有4人。唐代最高级别的上州州政府的正式官员是76人,全部由中央任命。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 B.保证了基层治理水平
C.消除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4.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征收固定赋税,并设立驿站等。这表明,元朝政府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管理 B.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 D.突破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5.明朝运河贸易主要是以纺织品贸易为主,北方输出棉花输入棉布,但到清朝前期,北方输出到南方的商品则以大豆等粮食为主。明朝沿江贸易主要是下游的纺织品和上游的木材对流,清朝每年则增加了一千万石以上的稻米输入到江南地区。这主要缘于
A.水路贸易的地位上升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C.传统农业技术的停滞 D.北方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6.甲午战前,清政府已触及“富强”议题,但措施仅局限于依靠官办企业的技术性努力。甲午战后,通过广泛社会动员推进“商力”“民智”进而达到“富强”的话语,经由朝中广泛讨论得以确立。这一变化
A.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转型 B.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实践
C.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促进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7.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之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核心要义为“土地归公、资本归公”,虽然马克思所说“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等言论颇耸人听闻,但中国固已有之,第一国际宣言同古人关于井田制的论述十分相似。这表明,梁启超
A.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B.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求新理论依据
C.尝试用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 D.认为井田制的出现符合时代需求
8.据统计,在1922——1924年的历次民意调查中,军阀在政治家、文人及武人三类调查对象中得到平均29.2%的支持性投票,但1926年以后的民意调查中,军阀得票暴跌,其他全部是政治家或文人,且国民党得票剧增。这反映出
A.民众对军阀的本质认识深化 B.军阀统治具有较强的社会基础
C.思想解放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D.民国政党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9.
表2 晋绥抗日根据地财政与税收变化表
时间 税收(银元) 财政收入(银元)
1941 181022 821067
1942 149976 1513364
1943 225951 2544758
1944 57382 6706398
1945 628596 10578532
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
A.银元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通货膨胀问题不断加剧
C.彻底打破日军经济封锁 D.经济安全得到一定保障
10.1955年12月,中共中央把基本完成初级社的时间提前到 1956年下半年,并首次提出1959年基本完成高级社。到1956年3月,全国已有9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55%的农户参加了高级社。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出现苏联集体化运动中遇到的大规模抵制。这说明
A.群众运动决定国家发展方向 B.“左”倾错误影响中央决策
C.社会主义改造符合中国实际 D.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影响
11.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其中,在美国、欧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接近400万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如图1所示。据此可知,这一状况
A.推动了科技人才双向交流 B.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严重阻碍了各行业的发展 D.促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12.波斯地区的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前期发行了一系列带有“爱希腊”铭文的钱币(图2)。钱币正面是有着希腊式卷发、颈部佩戴宙斯盾的帕提亚帝国国王米特里达梯一世,反面是希腊神赫拉克勒斯的形象。这说明,帕提亚帝国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借助希腊神话巩固统治
C.以希腊文化为主流 D.延续马其顿王国的政策
13.有学者指出,西方传统的文艺复兴观念推翻了古希腊罗马的多元文化结构,排除了东方影响,将文艺复兴描述为局限于西方文明的文化运动,将“西方中心式”历史神化。该学者意在强调,近代文艺复兴
A.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B.背离了西方古代文明传统
C.确立了西欧优势地位 D.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产物
14.19世纪,英国人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认识:西非的热带环境对白人是“不健康”的,而西非黑人拥有对恶劣热带环境的“种族免疫力”,这使得他们可以在西非健康地生存。这种认识
A.带有一定种族歧视色彩 B.推动了西非的独立自主
C.基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D.旨在保护西方白人健康
15.1919年5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国际法学会的演讲中强调,尽管没有常规的制裁和超国家的权威,但国际法仍然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因为“国际法的背后有着更为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人类的德行”。这说明,威尔逊
A.准确剖析了一战爆发的原因 B.试图为国际法注入道德的因素
C.掩盖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确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基本准则
16.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坚决反对欧共体意欲推行的共同货币政策,认为向超国家机构让渡货币主权是不可能的;而联邦德国对欧共体的设想持开放态度,认为这样可以明显缓解本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法德两国分歧的根源在于
A.对待共同货币的态度 B.争夺欧洲联合话语权
C.本国经济的发展利益 D.滞胀危机的解决路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初实行监御史制度,“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汉文帝把天下分为九州,创建刺史制度,在固定的时间去州部监察郡国和监御史,刺史的秩级为六百石。汉武帝消除了诸侯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但“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于是将州增加至十三个,每州部派刺史一人,有固定治所,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刺史班宣,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武帝专门设置了丞相司直一职,“司直督刺史”。西汉后期,刺史制度又逐渐异化,刺史权力扩大,逐渐由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材料二 1928年训政开始后,监察制度成为国民党政府国家统治机器的组成部分,受最高统治者支配。1924年至1934 年间,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党员为6832人,占比约为0.28%。各级监察机构的设立,必须以国民党组织的完备为前提,但截至全面抗战前夕,大多数省份都未能建立完备的基层党部。国民党规定,省监察委员会的办公与调查经费不得超
过省党部经费的1/10,大多数县党部监察机构的经费不超过100元。按照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有权稽核同级政府的施政方针,但修改拖政方针需要经过本级监委会→本级执委会→本级政府三个环节。实际上,同级政府对于监委会的稽核行为,基本置之不理。
————摘编自何志明《国民党党务监察工作及其实施困境(1927——1937)》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代表中国最为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而这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监察制度的建设之基 它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监督监察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监察思想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地的监察制度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
————摘编自王应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党党务监察制度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对监察制度建设探索的差异。(1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美国众议院提交《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主张运用国家力量保护和扶持年轻幼稚的美国制造业,以实现美国经济的独立和发展。此后,美国基本沿袭贸易保护政策。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美国政府改变高关税贸易保护政策,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美国开启了贸易自由化进程,致力于在构建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过程中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20世纪后半期,新自由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倡导的国家主义经济学思想,成为美国经济与贸易的主流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对内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对外强调全球化,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
21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质疑新自由主义的国内政治势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新华盛顿共识”逐渐形成,其主张淡化市场和自由贸易,恢复产业政策和保护主义;重构全球供应链,以“发岸外包”代替“离岸外包”,将战略供应链集中于美国的盟国等。
————摘编自杨卫东等《从经济自由主义到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建国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华盛顿共识”。(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文化比民族主义更具根本性。确定无疑的一个原因,是早期的中国皇帝总是宣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种族或者语言。继起的异族统治者发现,延续并加强这一传统是最方便的。无论夷夏,儒家的统治者所重视的,是官僚的忠诚及其合乎儒家礼法的行为。肤色和语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儒家经典并身体力行。成功的异族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因此成为刻苦的儒家学者、书法家和鉴赏家。他们引用子曰诗云、举行礼典、发布大赦、开科取士、任命官吏,像前朝天子那样颁布诏敕,由此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根据材料,以“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淮北市和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C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7题25分, 18题15分, 19题12分, 共52分。)
17. (25分) (1)内涵:强调和谐;遵守礼制;认同正义战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以德服人;崇尚多元。 (8分,任答四点即可)
(2)特点:受拿破仑战争影响:形成世界规模:工人阶级成为基本力量:政府与民间广泛参与;建立专门机构与协调机制;通过国际会议制定公约:逐渐走向绥靖化。 (8分,任答四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传播和平思想;为二战后维护和平的国际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未能阻止一战和二战的爆发。 (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维护和平,共同发展;既要反对战争,也要敢于反击不义战争;建立维护和平的有效国际机制;注重区域合作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5分,任答两点4分,三点5分)
18. (15分) (1)新变化:实行国家工业化;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推动。 (5分,任答两点4分, 三点5分)
影响:推动实业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辛亥革命进程;推进中国近代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 (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北京中轴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国家认同的象征
首先,北京中轴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元大都的营建以《周礼》为蓝本,融入了蒙古游牧文化的“几何中心”理念,既借助汉文化礼制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又保留了蒙古文化的核心特征,体现了蒙汉文化的深度交融。清朝在继承明代中轴线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建筑细节和祭祀仪式将满族文化融入汉制,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交融。
其次,北京中轴线是国家认同的象征。明朝通过紫禁城居中对称、天地分祀等设计,凸显“皇权天授”的政治正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打破了传统中轴线封闭的皇权象征体系,将其转变为开放的公共空间,突出人民至上理念,强化了各族人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由此可知,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有力见证。北京中轴线的演进历程,映射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以及国家认同持续强化的历史轨迹。
(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从中轴线与国家治理等诸多方向进行解读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