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统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灾肆虐,瘟疫流行。安徽凤阳一户朱姓人家,贫病交加,半个月内数人去世。家中的幼子难忍饥饿,出家为僧。他就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明史》书影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放牛娃和尚乞丐草根逆袭,屌丝成功明太祖(1328—1398)红巾军起义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知识拓展时势造英雄 建立大明朝问鼎天下原因避敌锋芒,积蓄力量,后发制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分化瓦解、攻心为上。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知识拓展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明夷待访录·置相》明朝强化皇权的利与弊。利: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使明初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弊:君主专制的强化,容易形成皇帝专权,出现偏颇决策;而思想上的专制则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明太祖朱元璋设四辅官,辅佐皇帝;明成祖朱棣建内阁,参与决策(皇帝助手)知识拓展无决策权统兵权调兵权(中、左、右、前、后)互相牵制,互不统属。直接由朝廷指挥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兼秋官;杜教、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冬官。目的:巩固皇室知识拓展分封诸子为王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变化反映的实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秦宋明知识拓展秦唐宋元明设丞相三省六部一分为三中书省我国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演变知识拓展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独相群相废相相权被削弱,君主权力加强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d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胡惟庸等。受胡案牵连而被杀者达3万人。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皇明祖训》问 题思 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制造胡惟庸案?强化皇权,巩固统治东厂腰牌锦衣卫木印小故事职能:监视臣民。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特点:知识拓展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明太祖成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监视 缉捕 镇压官民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朱元璋改诗”八十岁的钱宰每天四更就要起床去午门朝见,唯恐会迟到,这对于他有些吃不消,便在家中随口吟了一首打油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钱宰只不过是随口说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也没有放在心上。第二天,朱元璋专门召见钱宰,一见面就对钱宰说:“昨日作的好诗啊。”只这一句话把钱宰惊得冷汗直流。钱宰还没来得及细想,朱元璋又接着说:“不过朕并没有嫌你迟到,把‘午门朝见尚嫌迟’的‘嫌’字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更加惶恐,连忙磕头请罪。朱元璋大笑说:“朕今放汝去,好好熟睡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宋代严格科举考试程序,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八股取士确立完善僵化发展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雏形隋朝唐朝宋朝明朝知识拓展科举制的演变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汉代时期 45(件) 28 62﹪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江南贡院知识拓展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的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位于江宁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供考生考试的号舍二万多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清]廖燕《明太祖论》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严复《救亡决论》秦: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巩固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统治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史料赏析根据材料分析“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物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永宁寺记》永宁寺碑知识拓展《大明律》朱元璋称吴王时,着手制订法律。朱元璋和臣属以唐朝法律为蓝本,逐条讨论,反复修改,1397年才正式颁行《大明律》。《大明律》的刑名包括笞、杖、徒、流、死,此外还有凌迟和充军等。《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谋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朽,宦官专权,厂卫横行,法制备受破坏。板书设计一、选择题 必做1. 1368年,称密,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的人是( )。A.李渊 B.朱元璋 C.杨坚 D. 忽必烈2.比较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元、明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下列描正确的是( )。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曾修筑长城C.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D. 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3.明朝时,朝廷的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签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权力重心的转移 B. 内阁性质的改变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明朝政治的黑暗4.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料,对学习历史十分重要。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A. 引发了农民起义 B.束缚了人们的思想C. 削弱了儒学地位 D.损害了国家统一5.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宪宗ACBCB作业布置二、材料题 选做材料一:为治之道,在于一道德而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生齿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八1.这道试题是否有助于明朝选拔真才实干的官员,为什么 材料二: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2.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不能。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所以,这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干的官员。设丞相容易导致朝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通过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加强皇权。列表整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课后活动行政方面 监察方面 军事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藩王方面 法律方面废丞相,设内阁; 废中书省;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厂卫制度 五军都督府 八股取士 封诸子为王削藩 《大明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