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四校联盟期中联考试题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选择题16小题,非选择题4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左传》载: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先秦而汉,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大气鲜明、尊崇礼制的特点。后世历代服饰虽受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汉服风度的基本内涵未曾改变。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 多样性 B. 包容性 C. 传承性 D. 统一性
2.唐代佛教出现了面向寺院之外听众的通俗讲经活动,许多讲经的前段都以赞美皇帝、歌颂太平为主要内容,讲经过程中杂夹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这反映了唐代( )
A. 佛教社会影响力上升 B. 社会主流思想变化
C. 佛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 佛教的本土化转变
3.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 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 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 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提出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1950年4月,成立了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该校培养了一批工农青年干部,在全国同类学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该校的举办( )
A.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 表明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 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
5.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阿蒙”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第十一王朝中期,国王重新统一了埃及,上埃及的阿蒙神与下埃及的拉神相结合形成新的国家神“阿蒙—拉”,第十八王朝时期,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为打击势力过度膨胀的阿蒙神庙祭司,大力削弱阿蒙神影响力。这表明( )
A.宗教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B. 多神崇拜强化了国家观念
C. 神权与王权始终冲突激烈 D. 宗教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
6.玛雅古文明借助巫术、宗教统治族民、集中财富,文字用于宗教祭祀;印加古文明崇拜太阳天体神,将天体神灵分成不同的层级对应人间社会的等级分层,社会财富逐层分配。这两种古代文明的相似之处反映出()
A. 对秩序构建的重视 B. 蕴含天人合一思想
C. 等级源于神权思想 D. 神权主导社会组织
7.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吠舍、首陀罗依照行业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名目的阁提(集团)。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各类手工业阇提(集团)数目增加,他们分别聚居于各固定地段,父子相传,世代为业,彼此间不交流生产技艺。这( )
A. 有利于推动手工业的转型 B. 加剧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
C. 增强了下层社会的凝聚力 D. 促进生产组织形式日益完善
8.从8世纪后半叶开始,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定期进行战俘交换,这一行为持续了约23年,直到10世纪末期。除交换战俘外,对那些愿意皈依基督教的阿拉伯战俘,拜占庭帝国会提供购置土地所需的钱财和耕种所需的谷物种子;对接纳他们成为女婿的家庭,帝国可以免除三年土地税和炉灶税。拜占庭帝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
A. 争夺人口资源 B. 提升国民的素质
C. 扩大对外贸易 D. 削弱阿拉伯帝国
9.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各地。而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东来,被分置于蒙、汉各地。这一现象( )
A. 加剧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B. 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
C. 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
10.下图是德国画家克拉纳赫1521 年制作的宣传册中的两幅木刻插画,左图是基督为门徒洗脚的简朴生活,右图是教皇让国王亲吻其脚的特权行为,两幅画里基督的谦卑与教皇的傲慢形成了强烈对照。由此可推知,两幅插画( )

A. 否定神学创世学说 B. 传播理性主义思想
C. 批判了教会的特权 D. 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11.拿破仑对外战争过程中,被拿破仑“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由此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A. 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 埋葬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C. 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 推动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12.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 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 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 D. 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变化”。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1932 年,萨尔瓦多很多地方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1934一1935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总人数高达150万人。据此可知,拉美“新变化”( )
A. 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 B. 深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C. 开始走上探索本国现代化的道路 D. 致力于反抗美国殖民者的军事侵略
14.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 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
A. 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 B. 铜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
C. 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 D. 商帮主导了中外大宗瓷器贸易
15.如图所示为1979 年一项调查中伊朗、印度、海地三国移民美国人口中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占比。据此可以推知的结论是 ( )

A. 发展中国家经济创新活力受限 B. 教育落后制约发展中国家成长
C. 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D.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呈衰退趋势
16.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 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
A.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B. 厚植民族文化根基
C. 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D. 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17题14分, 18题14分, 19题12分, 20题12分, 共52分)
17.从“人才观”探文化的薪传与鼎革(14分)
大学是人类文明聚集地。近代以来大学人才观的变化,是探寻中华文化流变的窗口。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办学方针)一曰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曰以西文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文为学堂之全体。
——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

材料三
回忆母校自蔡(元培)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造,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
——整理自马寅初《北大之精神》(1927年2月)

材料四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竺可桢 (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1)材料二人才观相较于材料一有何变化?反映出19世纪末中华文化怎样的发展特征? (6分)



(2)材料二至材料四的人才观,总体上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型塑了动荡时局下近代中华文化怎样的特质?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
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迁徙与多元文化的形成紧密相关,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表1
迁徙族群 时间范围 主要影响区域及文化影响
印欧人 公元前2000—前1000年 欧洲,影响语言体系形成,如希腊语、拉丁语;印度,带来吠陀文化,形成种姓制度
阿拉伯人 7—8世纪 中东、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传播伊斯兰教,促进文化融合,如《一千零一夜》
欧洲人 15世纪末起 美洲,欧洲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北美洲形成独特音乐风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
华人 19世纪中叶起 东南亚、北美洲等,传播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影响商业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
——摘编自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族群的迁徙,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有一种使布料出现白色晕染花纹的印染技术,称“绞缬”,现今俗称“扎染”。大理白族传统的扎染工艺,包括染料制靛工艺、缝扎技法工艺、染色工艺三个层面,其中的缝扎技法是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盛唐时,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是当地的贡品之一。据考证,唐贞元十六年 (800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制成。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扎染村。
2006 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日本的绞染工艺学习了我国隋唐的工艺,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中的中国唐代五彩绞缬被视为国宝。绞缬工艺受到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保护,英语中的专业术语“shibori”也是日语“绞染”一词的音译,首届和第六届国际绞染工艺研讨会都在日本召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少萍《绞缬的世界: 白族扎染缝扎技法和纹样图案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白族扎染”为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价值,并就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合理建议。(8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D A B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C A B

1.【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引用《春秋左传》强调先秦至汉服饰“尊崇礼制”的特点,并指出后世虽受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影响,但“汉服风度的基本内涵未曾改变”,说明中华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保持了核心特征的延续性,传承性指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继承与发展,符合材料中“后世历代……基本内涵未曾改变”的表述,故选C项;多样性强调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元,但材料未体现不同地域或类型的文化差异,排除A项;包容性侧重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材料虽提及民族交融,但重点在于文化内核的稳定而非吸纳外来元素,排除B项;统一性多指政治或疆域层面的整合,与题干所述文化传承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面向寺院之外听众的通俗讲经活动”“以赞美皇帝、歌颂太平为主要内容”“杂夹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佛教的讲经活动不仅面向寺院内的信徒,还拓展到寺院外的广大听众,这表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世俗化,而且讲经内容中包含对皇帝的赞美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反映了佛教在融入中国社会时,积极吸纳本土的政治和文化元素,此外,讲经过程中杂夹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反映了还融合了道教的思想,这些都反映出佛教的本土化转变,故选D项;材料更侧重于展现佛教如何适应和融入中国社会,而非单纯描述其影响力的提升,排除A 项;唐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 项;材料中佛教虽然借鉴了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但两者在本质上仍有显著区别,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饮食,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选B项;材料只有上海,并无其他地区,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吸取外国特色并融合本土因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传统菜系的地位,强调的是中西结合的菜系深受当地人喜爱,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成立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工农青年干部,这是将教育面向工农大众,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等理念的实践,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才全面展开的,此时说“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准确,应该表达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需要”更准确,排除A 项;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 年才初步形成的,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 年,1950 年成立的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与一五计划的开展没有直接的紧密联系,排除C 项。
5.【答案】D【解析】材料“阿蒙神……拉神相结合”反映基于维护国家统一需要而将上下埃及地方神相结合,材料“国王……削弱阿蒙神影响力”可知为了维护王权而削弱阿蒙神影响力,这些都说明宗教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故选D项;材料“势力过度膨胀……神庙祭司”说明宗教势力也可能威胁政权稳定,排除A项;材料“上埃及......下埃及.....相结合”说明通过单神崇拜强化国家观念,排除B项;神权可用来神化王权以巩固王权,“始终”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玛雅古文明借巫术宗教构建统治、集中财富,印加古文明以太阳神层级对应社会等级并逐层分配财富,两者均借助神权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对秩序构建的重视,故选A项;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而材料中两种文明将神灵等级对应社会等级,体现的是等级秩序而非自然与人的交融,排除B项;等级制度在两种文明中确实与神权相关,但神权更多是巩固等级的工具而非其根源,排除C项;两种文明中神权虽重要,但玛雅文字用于祭祀、印加财富分配等表明社会组织中还包含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神权并非唯一主导力量,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吠舍、首陀罗按行业形成阇提,数目增加且彼此不交流生产技艺,固化在各自行业中,加剧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故选B项;这种彼此隔绝的状况不符合手工业转型所需的交流与创新,不利于推动手工业转型,排除A项;各集团父子相传、世代为业并各自聚居,缺乏互动合作,无法增强下层社会凝聚力,排除C项;各生产集团局限于自身领域,不交流技艺,难以促使生产组织形式日益完善,排除 D项。
8.【答案】A【解析】拜占庭帝国为皈依基督教的阿拉伯战俘提供钱财、种子,对接纳他们成为女婿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这样做可以使阿拉伯战俘及其家庭融入拜占庭帝国,增加帝国的人口资源,所以其意图是在争夺人口资源,壮大自身力量,故选 A 项;虽然皈依基督教和融入家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阿拉伯战俘产生影响,但与提升国民素质并没有因果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对阿拉伯战俘的这些措施对增加自身人口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和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题干所述举措主要是针对如何处理和吸纳阿拉伯战俘,而不是直接为了削弱阿拉伯帝国,且削弱阿拉伯帝国也是为了增加自身实力的需要,所以D项并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由东向西迁徙;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这种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亚、西亚、欧洲与中国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故选D项;大批东迁的人口被分置于蒙、汉各地,并没有集中于中原地区,因此不会加剧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A项;虽然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归来确实导致了一部分人口的流动,但仅通过题干描述并不能确定引发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排除B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此项夸大了这一时期民族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左图中基督为门徒洗脚体现了他的谦卑和平等意识,右图中教皇让国王亲吻其脚彰显教皇高高在上和教会特殊权力。通过将基督的谦卑和教皇的傲慢进行对比,画家批判了教会凭借特权而表现出的不合理、傲慢的行为,故选C项;两幅插画呈现了基督和教皇的不同行为举止,没有对世界和人类如何被创造这类神学创世学说的否定表达,排除A 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强调运用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判断事物,而插画创作于1521 年,此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始,还未到传播理性主义思想的时期,排除B项;两幅插画围绕基督和教皇的行为对比展开,没有反映民族情感的凝聚、国家主权的相关理念,也没有对共同文化等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进行表达,因此无法得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对外战争过程中,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这些诉求后来被用于反对拿破仑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故选C项;拿破仑颁布《民法典》等行为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对外战争初期,有助于捍卫革命成果,后期发展为对外侵略,排除A 项;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封建制度依然在某些地区得以维系,并未葬送,排除B 项;殖民体系瓦解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从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英语教学基地,都可以看作是西方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具体表现。英语在印度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是经济和技术交流的结果,更是西方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提到了1835 年和20世纪初的情况,而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是在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在冷战期间,排除B项; “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英语在印度传播的原因,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讨论的是英语在印度的发展和普及,与第三世界斗争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国资本家的斗争,体现出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故选 B 项;仅是领导工人罢工,不是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排除 A 项;领导工人罢工反抗外国资本家,并非开始走上探索本国现代化的道路,排除C项;领导工人罢工是争取经济利益,并非反抗军事侵略,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提到沉船中有“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至治三年(1323年)”木简,庆元在元代为庆元路,即今宁波,是元代重要港口,结合时间1323年(元英宗时期),可印证元代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史实,故选C项;沉船时间为元代,而宋朝已于1279年灭亡,朝贡贸易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铜钱数量庞大,但“主要商品”需结合贸易结构,瓷器、金属制品等货物量更突出,铜钱可能用于流通而非贸易主体,排除B项;商帮如徽商、晋商兴起于明清时期,元代尚无商帮主导贸易的史实,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人才外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会直接削弱母国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1979年正值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专业人才流失导致技术、管理经验断层,进一步限制经济创新活力,故选A项; “教育落后”无法解释三国为何能培养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如印度的工程师、伊朗的医生等)。数据显示的是人才流失问题,而非教育系统无法培养人才,排除B项;“人才培养结构失衡”指国内培养的人才类型与需求严重脱节,但题干未提及三国专业人才的“过剩”或“国内需求不足”,仅强调人才外流现象,排除C项;题干明确提到三国专业技术人才移民美国的比例较高,说明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活跃,与“劳动力全球流动呈衰退趋势”矛盾,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华人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伦理教育,说明意在厚植民族文化根基,故选B 项;材料强调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文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排除 A 项;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存在多元社会结构,但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新加坡在推行多元文化的同时,将儒家文化巧妙的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中,来提升多民族的国民凝聚力,其目的不是抵御西方文化侵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变化:材料一强调道德修养,材料二则增加了“中西并用”的内容,注重学习西方文化。(4分)
发展特征:19世纪末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发展特征。(2分)
(2)变化趋势:从注重道德修养和中西会通,到强调培养具有国家观念、牺牲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6分,每概括一则材料2分)
特质:近代中华文化在动荡时局下,具有爱国救亡、追求进步、与时俱进的特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变革。(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道德修养,材料二“一曰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曰以西文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文为学堂之全体”,增加了“中西并用”的内容,注重学习西方文化。第二小问发展特征,据材料二人才观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发展特征。
(2)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材料二主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中西会通;据材料三“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可知,强调培养具有国家观念、牺牲精神;据材料四“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可知,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小问特质,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华文化在动荡时局下,具有爱国救亡、追求进步、与时俱进的特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变革。如材料三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为救亡图存服务,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时代主题,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18.【答案】(14分)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物种交流;红花是一种优良的染料和经济作物;红花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设立了专门机构。(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给当地种植园的非洲奴隶带来灾难。(8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及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物种交流;据材料一“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主要植物”可知红花是一种优良的染料和经济作物;据材料一“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可知红花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据材料一“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可知政府重视, 设立了专门机构。
(2)影响:据材料二“西班牙人……赚取了巨额利润”可知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可知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据材料二“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可知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据材料二在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提取色素”可知给当地种植园的非洲奴隶带来灾难。
19.【答案】(12分)
示例1:选取印欧人的迁徙
论题: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欧亚文化的多元发展。
阐释:公元前 2000—前1000年,印欧人从东欧平原出发,向不同方向迁徙。在欧洲,他们的迁徙对语言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希腊语、拉丁语等诸多欧洲语言皆源于印欧语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哲学的发展。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通过希腊语得以广泛传播和传承,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学方面,用拉丁语创
作的诸多作品成为欧洲文学的经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为印欧人的一支,带来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种姓制度,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义便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影响着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印欧人的迁徙在欧洲和印度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变革,促进了欧亚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选取阿拉伯人的迁徙
论题:阿拉伯人的迁徙促进了亚非欧文化的大融合。
阐释:7——8世纪,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向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迁徙。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人传播了伊斯兰教,与当地的波斯文化、犹太文化等深度交融。《一千零一夜》这部文学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结晶,它汇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与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来改变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格局,伊斯兰教广泛传播,阿拉伯语也逐渐普及,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统一与发展。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尔多瓦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学术研究繁荣。
总之,阿拉伯人的迁徙使得亚非欧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创造出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选取欧洲人的迁徙
论题:近代欧洲人的迁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阐释:15世纪末起,大量欧洲人迁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建立起以欧洲政治制度为蓝本的殖民地体系,使英语成为主要语言,传播了欧洲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同时,非洲黑奴被贩卖到北美地区,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与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它融合了非洲音乐的节奏、欧洲音乐的和声等特点。在中南美洲,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与印第安文化深度融合,并且在宗教方面,本土宗教信仰与天主教结合的现象出现了,如玛雅文化与天主教融合后,在宗教仪式和建筑风格上都有体现。在艺术领域,诞生了融合多种风格的建筑,如墨西哥的一些教堂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风格与印第安本土特色。
总之,欧洲人的迁徙使美洲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极大地丰富了美洲的文化内涵。(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4:选取华人的迁徙
论题:近现代华人的迁徙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融合。
阐释:19世纪中叶起,华人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东南亚、北美等地迁徙。在东南亚,华人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手工艺以及儒家文化等。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的商业活动,对当地商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华人商业文化,如注重家族合作、诚信经营等理念。在文化方面,春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节日相互影响,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当地元素。在北美,华人在参与当地建设的同时,也传播中国文化,形成了唐人街等独特文化区域。唐人街不仅是华人的聚居地,还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如中华武术、书法绘画等在当地得到传播与发展,让当地居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总之,华人的迁徙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以传播,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首先仔细分析材料中不同族群迁徙的信息,选择一个自己熟悉且有把握论述的族群。根据该族群迁徙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论题,论题要体现出迁徙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欧亚文化的多元发展”。然后围绕拟定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从材料中提取该族群迁徙的时间、影响区域,详细阐述其在各区域对文化的具体影响,如语言、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结构等方面。以印欧人迁徙为例,在欧洲论述其对语言体系形成的影响,以及语言对文学、哲学的作用;在印度论述吠陀文化与种姓制度的形成关系。论证过程要逻辑严谨,有理有据。最后在论述结束后,对整个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强调该族群迁徙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升华主题,使论述更加完整。
20.【答案】(12分)
(1)理由: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核心技艺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影响较广,极负盛誉。(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时代价值:经济价值,塑造民族产品的品牌;精神价值,彰显不同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科研价值,发掘对印染工业、颜料(染料)制作的启示意义;教育价值,充实乡土历史文化教学内容,培育家国情怀。(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政策倾斜、法律保障);活用先进宣传手段;开发衍生文创产品;开展国际交流,注重借鉴文化遗产保护经验。(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由材料一“盛唐时,扎染.....南诏舞队......扎染制成”可知, 盛唐时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唐贞元十六年(800 年)南诏舞队所着舞衣就是扎染制成,历经多个朝代发展,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由材料一“大理白族传统的扎染工艺”,可知扎染是大理白族传统的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白族的文化特色;由材料一“缝扎技法是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得出核心技艺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由材料一可知,唐朝时扎染制品是当地贡品,明朝、清朝有畅销产品,近代形成手工扎染村,且在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影响大、声誉高。
(2)第一小问时代价值,经济价值方面,白族扎染可以作为特色产品,通过品牌塑造,推向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精神价值方面,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彰显了民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科研价值方面,其染料制作工艺、染色技术等,对现代印染工业以及颜料制作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教育价值方面,可以作为乡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第二小问关于建议,政府层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促进白族扎染的传承与发展;法律层面,可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可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白族扎染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创意方面,基于白族扎染的图案、工艺等开发多样化的文创产品,扩大其影响力和市场;对外交流方面,与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做得好的国家交流,学习其先进经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推广白族扎染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