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榆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 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6600-4000 年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包含仰韶、龙山等文化阶段。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地层出土石制生产工具15件;仰韶文化中晚期地层出土石制生产工具28件;到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石制生产工具数量增至63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该地区A.手工业成为独立部门 B.食物生产种类逐渐增多C.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D.注意对外交流耕作技术2.“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形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内地核心区域趋于一致。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是A.西汉设立“河西四郡” B.北魏朝中统一说汉语C.明以“土司”管理西南 D.清朝册封“达赖喇嘛”3.下表是中国部分古典诗词。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作者 诗歌名称 诗歌内容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 《扬子江》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A.厚德载物 B.自强不息 C.天下为公 D.家国情怀4.下图为某学者根据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市镇数量(单位:个)变化图。图中数据变化可印证该地区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水陆交通网络日趋完善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全国商贸中心地位确立5.一战后,中国社会兴起了“劳工神圣”的思想潮流。1918年蔡元培发表《劳工神圣》演讲,将劳工视为“神圣”;李大钊撰文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新潮流”。1919-1921 年间,《新青年》刊载有关劳动问题的文章达140余篇,内容涉及工人生活状况调查、劳动价值理论探讨等。上述现象可用来说明A.知识分子关注重点转向社会改造 B.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日益扩大C.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变革主导力量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发展春天6.20世纪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出现首家汽车出租行,提供美国福特T型车服务。车辆配备里程表、计价器,按小时/公里双重计费,主要服务于洋行职员等新兴阶层。至1936年,全市注册汽车达1.2万辆,形成包括出租车、公交车在内的多元交通体系。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城市交通命脉被外国资本垄断 B.市民阶层消费能力显著提升C.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趋向现代化 D.城乡运输条件差异不断扩大7.在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运用秦腔创作并演出《中国魂》《保卫和平》《兄妹开荒》等剧目、运用眉户等民间曲调创作《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此外,木刻艺术也涌现出《减租斗争》等作品。这些创作A.以西方艺术形式为基础 B.服务于革命斗争实践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D.提升了民众文艺素养8.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施行细则》,规定“申请新设中医诊所者,如该地已有足够的中医诊所时,得不发开业执照,惟可使其加入其他诊所联合开业”,而“对中医联合诊所,当地卫生主管机关得视其作用,给以适当培植”。这一规定意在A.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B.完善医疗救助制度C.提高中医社会地位 D.加大医疗扶贫力度9.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智慧粮库”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智能化粮库1300余座,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98%,粮食储存损耗率降至1%以下。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实现了粮情监测、智能通风、低温储粮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些举措A.创新运用科技手段战胜了饥饿威胁 B.扩大了国家粮食储备的总量规模C.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D.提升了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10.伴随着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终结,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和希腊人相继入侵埃及,他们的语言也随之融入埃及语中,直至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形成了一种希腊字母化的埃及语——科普特语,最终取代了古代埃及语。这表明古代埃及文明具有A.本土性 B.延续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11.中世纪西欧,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在1122年以《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达成妥协:教会掌握精神权力,皇帝保留世俗权力。这种“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关系模式持续数百年。这说明当时欧洲A.世俗权力从属宗教权威 B.国王世袭特权受到冲击C.社会治理呈现务实倾向 D.二元政治格局较为稳定12.历史上只有极少数民族的文字是“自源”(独立创造)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都属于受汉字影响的“借源”(借用参照)文字,它们都成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出,使用“借源”文字的这些国家A.在变革中坚守文化传统 B.进行制度与文化创新C.深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 D.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13.18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创立了面向印第安儿童的专门学校。这些学校严禁学生使用本族语言、穿着传统服饰或参与部落活动,强制教授学生基督教教义、英语、英国法律以及欧洲古典文化。这一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印第安社会向现代化转型 B.通过文化同化巩固殖民统治C.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 D.为殖民地培养行政管理人才14.19世纪中后期,大量华工参与美国经济建设。据记载,中央太平洋铁路最艰险的路段全部由华工修筑;加利福尼亚农业劳动力的75%是华工,他们开垦了数百万英亩良田;旧金山90%的渔业罐头厂工人为华工。据此可知,华工A.成为美国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B.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原始积累C.改变了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D.为美国的经济开发做出贡献15.1930年,国际卫生展览会在德国举办。来宾们在苏联展馆留言簿写道:“撕开面具,展览与卫生无关,都是世界革命的宣传”、“不要忘记苏联人民在商店门口拿着食品票排队数小时”、“德国工人应该遵循列宁精神前进”。这些留言反映出当时A.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立 B.西方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C.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 D.苏联积极宣传五年计划成就16.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A.包容多元文化 B.促进社会协作 C.强化国家认同 D.维系家庭和谐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乡村社会逐渐形成以士绅为核心的自治体系。中央政府通过授予功名士人特权,将其纳入地方治理网络,使之成为连接国家与基层的重要纽带。宋代以降,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也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将中央的秩序、教化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承担了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而商人团体如徽商、晋商在基层基建和赈济中亦发挥作用,体现出官民共治的灵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开启乡村生活治理。土地改革后,农村社会迎来一系列变革。国家颁布《婚姻法》,改变传统婚姻观念;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乡村环境;对乞丐、“二流子”等群体进行规训。在此过程中,国家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大规模群众动员推进乡村生活改造,让农民在改造中实现当家作主,发挥主体作用。———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生活治理的独特之处,并说明其意义。(8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的拉丁美洲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现代采矿区,都普遍采用机械化生产,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不同肤色的公民均享受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摘编自(巴拿马)拉索《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讼的故事》材料二 拉丁美洲国家延续并放大了殖民时期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普遍存在上层权贵集团与底层民众巨大的两极分化,中间阶层人数较少且能力羸弱。在发展与公平之间无法平衡,使得政府的政策选择处于“钟摆”似的周期性变动之中,最终导致政府的频繁更替与政局的动荡。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多个拉美国家年人均GDP 已超过1000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近半个世纪之后,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依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成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摘编自刘持全《拉茨陷阱初探》材料三 东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模式,依靠“看得见的手”加速实现现代化,有人形容为“孔子+斯密”。东方儒家文化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出现了“经济爱国主义”盛行的局面。东亚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人的因素要大于重视物的因素,视教育为民族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术”。人才的涌现弥补了发展的后发劣势。种种因素的合力使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摘编自刘燕《东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巴拿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含义。(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东亚国家与拉美国家现代化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0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公元4至6世纪进入黄河流域的鲜卑、氐、羌、羯等族的情形,以拓跋鲜卑为例,息众课农……这些北方民族的首领,掌握政权后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魏晋南北朝的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与中原汉族错居杂处,各民族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摘编自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材料二 据统计,从1946年到1974年,美国引进的高级人才达24万之多。随后,美国为满足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长期奉行的人才吸引战略作了进一步调整,重新修定了移民法,规定“具有专业专长可以优先移民”,实行所谓“绿卡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入籍给予优惠。美国利用各种条件引诱、鼓励外国学生留居美国。1987——1988学年,留美学生达35.6万人,有一半以上留美学生学成毕业后滞留美国。据联合国统计,国际移民每年的汇款额达660亿美元,多于外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现代国际人口迁移。(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集中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同近代科学技术的冲突,封建君主专制与近代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冲突,纲常名教与自由、平等、博爱的冲突。冲突的性质绝不是所谓的东方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的冲突,而是古老的东方与近代崛起的西方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全面的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必然导致融合与会通。从洪秀全、洪仁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孙中山等人的个人情况看,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摘编自方晓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文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榆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2.A3.D4.A5.B6.C7.B8.A9.C10.C11.D12.C13.B14.D15.A16.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14分)(1)特点:士绅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中央的秩序、教化延伸到基层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治理职能由单一组织转向多组织分担:体现出官民共治的灵活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2)独特之处:具有时代性和政治导向:注重全方位变革: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重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意义:增强了农民的国家认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转型:提升了农民思想觉悟: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等。(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18.(14分)(1)含义: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巴拿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公民政治地位平等。(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2)结果差异:拉美陷入中等收人陷阱,东亚则实现现代化(迈人发达国家行列)。(2分)原因:政府(国家或政策):东亚地区政府能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战略,拉美国家的政府缺少战略定力,政策失误。民众:东亚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教育,国民认同感强,拉美社会结构不合理,对国家缺少认同。社会环境:二战后,东亚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拉美则政局动荡,受外部势力影响大。(每点4分,答对任意两点得8分)19.(12分)(1)共同之处: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是由北向南迁徙到发达的农耕区:都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都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建立诸多新政权。(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2)简评:对迁入国:现代国际人口迁移使高级科技人才流入迁人国,为迁入国节省了大量的教育与培训开支,促进了迁入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对迁出国:移民寄回母国的汇款增加了迁出国的外汇和投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不利于自身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促进了全球人才资源的交流学习,推动知识和技术在全球传播,促进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可能加全球发展不平衡,人才集中在发达国家手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每点2分,从三个角度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即可得6分)20.(12分)示例: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分)》论证: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派所坚持的腐朽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同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8分)综上所述,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得分)榆林高二历史期中试题-答案-1(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榆林联考答案.pdf 高二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