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两分)
1.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奉行“少即是多”的理念,不再每天喝奶茶和咖啡,而是选择极简主义和节俭生活。材料表明(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
A.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哲学是基于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
3.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任何哲学都是真正的哲学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它是________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5.随着冬季来临,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等交织叠加,专家建议及时就医,注重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面对疾病,古人则常会祈祷和拜神。古今对待疾病的不同做法体现了(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6.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下列与这一观点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存在即被感知
C.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D.气者,理之依也
7.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该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下列观点体现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的有(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吾心便是宇宙” ②“刻舟求剑”与“水滴石穿”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与“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④“我思故我在”与“万物皆备于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习近平指出,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核心观点是中国化时代化
③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为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 )
A.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B.完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C.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D.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 )
A.物质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总结 B.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C.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物质是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12.2023年“人脑工程”研究小组将在计算机上制造一个完整人类大脑的模型———“仿真人脑”,“仿真人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此有人说,“仿真人脑”也有意识,能够完全取代人。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
A.是正确的,肯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B.是错误的,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是错误的,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D.是正确的,肯定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13.2024年8月我国多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人员伤害,当地党委政府带领广大群众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力争将损害降到最低。这一事件体现了( )
①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们可以改造规律,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③我们应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规律发生是无条件的,要提高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9月12日,Open AI推出了内部代号为“草莓”的新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可以执行一些类似人类的推理任务,这个新模型在回复用户询问之前会“花更多时间思考”。可见人工智能( )
①能模拟人脑思维,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思维 ②自身具有意识功能
③是人尊重、利用规律,科学改造世界的产物 ④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一位法国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变化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 D.人的观念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础
16.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的
C.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D.世界上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可在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这说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8.某团队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参与植物微生物群形成的基因,可促使保护水稻免受病害的有益细菌增加,这一发现有望减少作物对某些农药的需求。这告诉我们(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联系具有条件性,应积极创造事物之间的自在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24年7月,北京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正式开启常态化运行模式,开辟了北京外贸横贯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通道,将更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说明(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D.人为事物联系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20.具备“从全局谋划一域”的高度,才能提高谋划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抓住历史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具有“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担当,才能为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成为增长极、新高地。由此可见( )
A.要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要立足部分,积极推动整体发展
C.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体功能 D.整体的功能始终大于部分的功能
21.1603.9公斤!专家团队利用杂交育种技术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由此可见( )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人能够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规律具有普遍性 D.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联系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B.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
C.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3.曾经,火车因还没有马车快而饱受嘲讽。今天,火车速度一日千里的变化令人惊叹。火车由“被人嘲讽”到“令人惊叹”的事实证明了(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新事物总是不能被人接受
C.旧事物会被新事物彻底否定 D.力量弱小的事物没有前途
24.以下说法与漫画《不要总是回头欣赏自己》的哲学启示相符的是(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5.“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善于利用规律,创造规律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已走过67载的“老”广交在2023年呈现出三大亮点:“定位新”、“角色新”、“趋势新”。“老”广交绽放“新”精彩,展现中国外贸韧性与活力。这说明( )
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
27.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表明( )
A.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 B.要对以往进行否定,对现实进行肯定
C.应当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D.应当在否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28.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意外”垂青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
A.任何事物都包含优点和缺点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C.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29.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一带一路”共建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也面临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深化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挑战。这表明(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B.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D.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30.俗话说:“一家不知一家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下列哲理最能说明这一俗语的是(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1.2024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蕴含的方法论道理有( )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好坏两方面 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看问题务必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该决定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分类推进的原则体现的哲理是(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3.改革和开放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实践看,新的改革总是伴随着新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下列关于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实践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来源于认识并反作用于认识 D.实践从认识中来最终还要回到认识中去
34.2024年8月28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4706米,科研团队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由此可见( )
①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②先进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
③理性认识范畴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④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能正确指导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成功着陆预定区域,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顺利完成。中国探月的这次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等关键技术,为中国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技术进步不断刷新世界的规律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36.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豚为鱼”(某市有关部门人员为逃避环保督察把江豚说成大青鱼),其本质都是混淆是非,但真理并不会随着这样那样的说法而改变。材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真理具有反复性
C.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界线 D.真理具有客观性
37.“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摘自《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①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不止一个 ②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④认识是变化的,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8.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自1929年被首次发现以来,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一代代考古人三十多次考古发掘,在2024年终于取得重大发现。惊艳世人的除了大量精美文物,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科技水平的大大提升,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发掘舱等操作系统为还原出文物的历史信息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这说明
A.真理在超越历史条件中不断发展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考古实践是检验历史信息的重要标准
D.精确测量和反复研究是认识的目的
39.马克思认为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保持谦逊,而对真理的探讨过分严肃和谦逊,是对真理的歪曲。他强调,对真理的探讨本身应当是真实的,探讨的方式应当随着对象而改变。这表明( )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②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不会被推翻
③人的认识可以无限地接近真理 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0.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矿物晶体。这是首次在返回月壤中发现分子水,对于揭示复杂的月球火山脱气历史,探讨月球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理解月球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实践具有( )
①主体差异性 ②客观真理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主观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杭州亚运会践行“绿色”办赛理念,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绿色答卷”。
筹备阶段,亚组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出台了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原则,明确了亚运场馆节水、节能、节材等设计要求。彰显地方特色,打造“绿色建筑”,亚运场馆各显其能。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建立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鹅卵石下的雨水回收系统可将雨水变为喷泉用水、灌溉用水,每个月节约约1000吨水;德清体育中心在原有建筑屋顶加装了隔热和防眩帘幕,不仅减少了对运动员的光线干扰,还降低了场馆对阳光热量的吸收,节省了能耗;黄龙体育中心采用“移动反击式破碎站”技术,将建筑垃圾破碎并自动分类,以作为建筑原料循环利用。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亚运会场馆绿色践行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幕式上,顺应传统朴素的自然观,通过科技赋能,为世界带来了借助三维动画、AR技术展现的绿色数字烟花;创新思维模式,采用“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主火炬。杭州亚运会传播了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的理念,提高了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实现降碳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说明亚运会场馆建设是如何践行“绿色”办赛理念的。(6分)
42.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于2024年10月30日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长期驻留,从单船飞行到三舱三船的组合体稳定运行……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稳、更远,中国航天人携着梦想再出发,必将在飞天路上书写新的荣光。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分析中国航天的探索历程。(6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一向局限在月球的正面。
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背巡视探测;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正面无人采样返回,为“嫦娥六号”的月球背面采样提供了丰富经验。2024年5月3日,在前期技术积累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嫦娥六号”向月球进发,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本成功返回地球。
“嫦娥六号”首次携带的月球背面样本,可以丰富现有的月球表面样本库,通过实验室内的对比研究,可以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月球表面物质的演化差异,有效验证人们对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猜想和预测,同时也将为后续月球的资源探测利用提供有益信息。
“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之旅拓展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试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A D A B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A A C A A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D B A C C D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C B A A D C B B D
4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亚组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根据各个场馆的现状特点和对水的需求,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场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以绿色办赛理念为指导,坚持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原则,明确设计要求。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实现节水目标,德清体育中心加装了帘幕以节省能耗,黄龙体育中心采用新型技术实现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各3分)
4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长期驻留”。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稳、更远。(各3分)
43.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本成功返回地球,可以丰富现有的月球表面样本库,促进实验对比研究。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本成功返回地球,可以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月球表面物质的演化差异。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嫦娥六号”携带的月球背面样本能够有效验证人们对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猜想和预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本成功返回地球,为后续月球的资源探测利用提供有益信息。(各两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