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潢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1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滕文公上》有文字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据材料可知,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内外服制度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C.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
3.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是指()
A.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B.在地方设立13个州部
C.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D.设立中朝以抗衡外朝
4.新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下列属于新税法出台背景的是()
A.均田制大力推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
C.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D.经济发展国库充裕
5.北宋初年,大臣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主要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举措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A.在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 B.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C.设转运使综理地方财政 D.设宣政院掌管民族事务
6.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到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A.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B.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原有税制不再适用
7.1854年,曾国藩在湘军编练之初处于“不官不绅”的尴尬地位。 1860年,曾国藩被授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次年,曾国藩从湘军统帅升为东南四省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反映出()
A.太平天国势力壮大 B.汉族官僚地位上升
C.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D.洋务运动正渐渐兴起
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9.“原来抱着很高热情期待的“公理战胜强权”,在和会上收回一些主权,至此全部化为泡影。失望带来的痛苦格外强烈,愤怒终于像火山那样爆发了。”这一事件()
A.是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早期尝试 B.其核心是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观念
C.成为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时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反映出()
A.全国抗战已经到来 B.电影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手段
C.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D.日本侵华势力主要在长江流域
1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材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 B.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初心
C.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2.下图是我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实行改革开放
13.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年人均纯收入(元) 133.6 191.3 270.1
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4.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水泛滥之间的时间定为1年,把1年分为3季(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岁末增加5天日,共计365日。这比精确的一回归年(365.25天)仅少了0.25天。这表明()
A.古埃及历法领先世界 B.历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古埃及数学成就斐然 D.自然环境决定了历法产生
15.中古时期,西欧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市民阶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由此可知,城市的自治()
A.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完善 B.促进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C.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导致基督教会权力扩大
16.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被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生产方式革新
C.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D.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经济条件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受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
-《国子监大讲堂》第172讲
材料二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中外文化交往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慈禧太后是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从1865年至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止的20年间,是洋务运动的全盛时期。以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 19个近代军用工业,大都在这期间先后创设。以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30余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也大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这些大型军用、民用洋务企业的设立,都经过了慈禧太后的亲自批准,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和基础。
-摘编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
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把向西方学习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断,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通过维新人士等的积极努力,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新政的开始,直到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将其废止,维新变法历时103天。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洋务运动时期慈禧太后维护清朝统治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于1980年发布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必要性,指明了它的适应性,并强调推行责任制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决不能一刀切。随后,全国各地发展出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显示了各自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其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一是突破了原来只在边远山区和长期贫困落后地区实行的设想,逐步向更大的范围扩展;二是包产到户本身大部分又发展成为包干到户,也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1982年春,党中央发布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将逐步发展成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
-摘编自吴象《我国农村伟大希望之所在-关于联产承包制的调查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历史学家对“中世纪的欧洲”的部分观点
作品 观点
吴于廑 《世界史·总序》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 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
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 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世纪的欧洲”,自行提出一个具体的历史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C C B B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D B C C
17.【答案】
(1)特点:范围广,传播到欧亚各地,尤其影响东亚地区,形成东亚文化圈;兼收并蓄,善于继承传统且能吸收印度、中亚、西亚、南亚等外来文明;传播途径多样,通过使节、商人、僧侣等多种人员进行文化传播(3点6分)
(2)措施:缩减通商口岸至广州一处;由广州“十三行”代理对外贸易;对外商活动严格限制;对华人出洋严格管控(任答3点6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2分)。
18.【答案】
(1)措施:批准设立总理衙门;批准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命左宗棠收复新疆。(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努力。(8分,答出四点即可)
19.【答案】
(1)特点:农民自发探索;政府慎重研究并科学推广;因地制宜;形式多元化;以不触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认识:积极的农村社会变革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村社会变革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农村社会变革要服从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答案】
示例:观点: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光芒。
论述: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后期,西欧各国,王权加强,强化中央集权,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促进议会兴起,孕育民主的光芒,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西欧实行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独立封闭的封建经济。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城市的兴起,市民自治、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孕育着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人才,解放思想,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观点2分,论述三点9分,总结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