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大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三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研究表明,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距今约5万年)的石器加工技术与内蒙古大窑遗址(石核剥片)、萨拉乌苏遗址(细小石器)具有相似特征。三处遗址均未发现农作物遗存,但存在多层用火遗迹。这些发现可共同印证
A.采集渔猎是旧石器时代主要经济活动
B.磨制石器技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C.原始农业的起源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D.用火能力差异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
2.宋真宗时期,科举放榜后,宰相奏称:“今榜所取之士,皆寒素无闻于时,有司亦不能测其来历。”真宗曰:“此盖法度周详,使举子无门谒之私,考官无从徇私识认,故野无遗贤。”此“法度”的核心机制是
A.殿试定等第,收恩归上而抑世家 B.封弥誊录制,斩断身份与文章之关联
C.锁院别头试,隔绝考官交通举子 D.罢帖经墨义,以策论经义定去留高下
3.辽圣宗统和年间,针对北方部族“因俗而治”的传统,朝廷规定“诸部族节度使及详稳,皆以契丹、汉人充任”,并逐步推行“选才俊为官,罢世袭之旧制”。此举旨在
A.促进南北政治文化交流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削弱契丹贵族政治特权 D.巩固辽政权的正统地位
4.元代《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外,商贾所聚,国族往来,百货充溢,舟车辐辏,为天下第一都会。”下列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九衢车马如潮涌,漕舸连云接帝州 B.钱塘自古繁华地,十里珠帘映画桥
C.九重宫阙参差见,四海衣冠拜冕旒 D.番舶遥通异域货,潮平海阔竞千帆
5.清代雍正年间推行的“火耗归公”改革,将地方官征收赋税时附加的“火耗银”统一上缴户部,再由朝廷核定比例拨付“养廉银”补贴官员俸禄,并严禁地方私征滥派。这一改革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制度化 B.赋税征收以缓解民困为首要目标
C.惩治地方官吏贪污腐败的决心 D.白银流通推动赋税管理方式革新
6.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正式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废除旗民分治制度;修筑中东铁路并兴办新式学堂,课程增设地理、历史等科目。这些举措旨在
A.加速边疆经济开发 B.抵御列强殖民渗透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推动近代教育转型
7.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提出“兽性主义”,主张青年需“意志顽强,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强调“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A.塑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青年 B.传播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
C.推动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D.倡导西方民主与科学理念
8.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险,仍坚持沿途书写革命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当地群众回忆:“红军每到一处,即便短暂停留,也会教我们唱革命歌曲,讲救国道理。”这反映了
A.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展 B.红军战略转移任务的完成
C.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9.1947年冬,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开展土地改革前,占人口8.7%的地主富农占有72.6%耕地及全部山林,61.2%的贫雇农仅占4.3%耕地。至1948年秋,203户贫雇农分得土地3740亩,原租种山林归集体管理。此举
①彻底清除封建土地制度 ②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提供范例
③激发农民支前参军热情 ④奠定了农业合作化的初步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1949年11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紧急冻结未入城市流通的人民币,接着又通令各地,除中央财委及各地财委特许外,其他贷款一律暂停,并按约收回贷款,“工矿投资及收购资金一律暂停”。这些措施意在
A.稳定全国物价 B.推动工商业改造
C.统一发行货币 D.积聚工业化资金
11.图1、图2分别为动画电影《黑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剧照。两部影片在角色塑造和视觉表达中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武术等元素,并运用现代3D技术,票房与口碑均创当年国产动画新高,海外发行覆盖几十个国家。这体现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
A.融合古今中外多元要素
B.旨在推动全球文化趋同
C.深挖民族元素创新表达
D.借助现代技术打造经典
12.在雅典城邦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世纪医学文献残卷记载:“高热不退并非阿波罗降下神罚,而是人体内黄胆汁过量引发。治疗宜采用薄荷冷敷、节制饮食,而非向神庙敬献三牲。”这一记载反映出古希腊
A.理性精神推动医疗观念的革新
B.人文主义倡导尊重生命价值
C.经验医学依赖于观察总结疗法
D.自然哲学探寻世界本质起源
13.1086年,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颁布《末日审判书》,要求全国领主申报土地、财产及依附人口,并派遣专员核查地权证明。凡无法提供合法契据者,其土地收归王室所有。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遏制地方贵族势力膨胀
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加强了普通法司法权威
D.强化王室经济集权
14.19世纪中期,意大利知识分子广泛搜集民间故事,整理方言歌谣,复兴中世纪文学传统。历史学家重评文艺复兴时期城邦的分裂,强调古罗马文明的统一性;作家曼佐尼在小说《约婚夫妇》中借主人公之口疾呼“我们同属一片土地”。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城邦自治传统阻碍近代国家构建 B.浪漫主义文化运动催生历史反思
C.文化重构服务于民族认同的塑造 D.启蒙思想直接推动政治统一进程
15.图3是1965-1980年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此图表明
图3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B.世界货币体系实现多元化
C.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建立
D.美国的贸易优势逐渐减弱
16.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同时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并为气候脆弱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该协定
A.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制度化
B.实现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全球平等转让
C.标志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立
D.消除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缿(xiàng)筒为西汉京兆尹赵广汉首创,形似竹筒,可入不可出,专用于收纳吏民检举文书。《汉书·赵广汉传》载:“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此法使“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然权贵多怨,称其“以苛细邀名”。班固评曰:“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
(东汉)王充《论衡》云:“赵子都(广汉)置缿筒以受吏民言,然事卒漏泄,怨仇相构。”
南朝史家范晔亦言:“广汉造缿筒以听民隐,虽一时称善,终以刻深致败。”
-摘编自《汉书·赵广汉传》《论衡》《后汉书》
材料二
(唐)武则天设“匦使院”,置四色铜匦,分“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类,广纳吏民投书,并派御史专职管理。《旧唐书》载:“匦函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欲下情之上通也。”
-《旧唐书·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广汉所创“缿筒”的设计理念,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匦使院”相较于西汉“缿筒”的制度创新,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营经济政策的六则文献摘录:
1、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要鼓励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
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非公有制经济要大胆试、大胆闯。”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4、2001年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5、2005年辽宁省统计局《东北振兴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5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的78%,涌现出东软集团等一批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
6、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1)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经济政策调整的阶段性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应对内忧外患,推行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官办企业,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此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等人兴办大生纱厂等民营企业,倡导“实业救国”。然而,由于资金匮乏、技术依赖列强、战乱频仍及列强资本挤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步履维艰。至20世纪初,民族工业虽短暂迎来“黄金时期”,但整体仍未能突破半殖民地化的桎梏。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法国政府通过立法鼓励工业创新,成立国立工艺学院培养技术人才,并大力投资铁路与冶金业。同时,法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取廉价原料,如从越南掠夺煤炭、铁矿资源。1880年后,法国电力、汽车工业迅速崛起,雷诺等企业成为全球技术先锋。至一战前,法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法两国工业化发展途径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法两国工业化结局的差异及其历史启示。(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争议。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警告:“AI可能使医生、律师等专业群体失业,就像拖拉机取代农民一样彻底。”而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在《人工智能与就业》中反驳:“历史表明,自动化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需求,19世纪农业机械化反而推动了城市服务业繁荣。”
-摘编自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达龙·阿西莫格鲁《人工智能与就业》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5年高考三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B A A C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A D C D A
二、非选择题
17.(1)设计理念和原因(6分)
①设计理念:匿名保护:“可入不可出”设计保障举报者安全;(1分)
权力制衡:通过民众监督制约豪强与官吏,强化中央集权。(1分)
②原因:东汉初年(班固):肯定其廉政效果,服务于东汉重建吏治秩序、稳定社会的需求;(2分)
东汉中后期至南朝(王充、范晔):社会矛盾加剧(豪强崛起、门阀专权),批评其“漏泄”“刻深”,反映对严苛手段的反思及士族对法家式治理的排斥。(2分)
(2)制度创新和历史意义(8分)
①创新:(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职能分化”等角度词不作为答案,下同)
职能分化:按“延恩”“招谏”等分类管理投书,功能更系统;
制度保障:设专职御史管理,强化中央直接控制;
流程规范:设“匦使院”,铜匦固定设置,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②历史意义:(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政治沟通:拓宽下情上达渠道,缓和统治矛盾;
制度传承:为后世举报机制提供范式;
技术提升:从地方性工具发展为中央制度化设计,促进了古代监察体系的发展。
18.(1)变化(6分)
①定位升级:从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平等参与国家战略”(或答“再到与公有制经济平等对待”);(3分)
②政策深化:从行政管理下的有限发展到制度性保障;(3分)
(从允许有限存再到鼓励发展,再到制度性保障(法治环境、市场准入);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向法治保障与服务支持并重。)
(2)推动作用(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①经济层面:民营经济成为增长主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分)
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2分)
②制度层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营商环境改善;(2分)
③社会层面: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社会公平与消费升级。(2分)
19.(1)相同之处:(6分)(如以具体事例形式作答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5分)
①政府主导推动工业化进程(如清政府洋务运动、法国立法鼓励创新);
②注重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如江南制造总局引进机器、法国设立工艺学院);
③均面临外部竞争压力(中国受列强资本挤压,法国需应对工业强国竞争)。
(2)差异和启示:(8分)
差异:(2分)
中国:工业发展受制于半殖民地化,技术依赖性强,未能形成独立体系;
法国:通过殖民资源与技术自主创新,建成完整工业体系,跻身世界工业强国。启示:(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①民族独立与主权完整是工业化的前提;
②技术自主创新是工业化的关键;
③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工业化发展的保障;
④资源的主动整合是工业化的条件;(法国主动殖民掠夺补充资源,中国资源被列强控制)
20.(12分)
示例一:技术革新促使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赫拉利与阿西莫格鲁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的争论,反映了技术革命影响的双重性。
赫拉利认为技术革新冲击传统就业。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直接替代手工业者,英国棉纺织业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的推广,导致部分手工工人失业,引发早期工人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简化了工人技能需求,部分岗位被机器取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邮政、印刷业等传统行业的就业萎缩。这些表明新技术短期内会淘汰部分职业,尤其是重复性劳动领域,印证赫拉利对AI冲击专业岗位的担忧。
阿西莫格鲁认为技术革命推动就业扩容。历史经验显示,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技术革命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新就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农业人口转向城市工厂,工业就业人口比例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制造业带动了石油化工、橡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程序员、电商运营等就业岗位,全球信息产业从业者超千万。正如阿西莫格鲁所言,技术通过“扩大市场需求”推动就业结构转型。
技术革新并非单纯减少传统就业岗位,而是促使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催生新的产业和岗位,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一变化,加强教育与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新就业结构的能力。
示例二:技术革新冲击传统就业
示例三:技术革命推动就业扩容
示例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引发就业结构的重大变革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即可酌情给分。评分标准:论题(2分);阐释(8分):总结(2分)(如总结升华深刻可酌情增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