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一段叙事指出,史前时代的玉环、玉璜皆为沟通天人之际的神圣媒介物,其神话信仰的功能类似龙,夏启多次上天,其升天工具便是乘龙和佩玉璜。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多个史前遗址中均有玉璧、玉璜等出土。由此可推知
A.玉璜是史前文明的图腾崇拜 B.夏政权的神权色彩浓厚
C.玉璜是当时较普遍的玉礼器 D.当时民众广泛使用玉璜
2.汉武帝时期,政府一方面倡导自耕农“力田”,奖励“耕垦”行为;另一方面,以租赁或授予的形式,将空闲的国有土地给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实行“假民公田”。这些举措旨在
A.践行与民休息思想 B.保障赋税徭役征派
C.维护汉朝封建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3.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 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
4.《宋会要职官》记载:“天子耳目,寄于台谏。”王安石变法期间,时任御史中丞的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疏中不乏“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骞慢上,阴贼害物”等言。这一现象表明
A.台谏制度出现异化 B.台谏势力迅速膨胀
C.权力制衡局面形成 D.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5.明代唐枢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寇情历历可指,壬子(嘉靖三十一年)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嘉靖三十二年)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乙卯(嘉靖三十四年)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其意在强调
A.寇患猖獗严重威胁人民生计 B.政策偏颇导致寇患愈发严重
C.寇患阻断了海外贸易及交往 D.根除寇患需要依靠沿海人民
6.图3为清朝甘肃省各知府籍贯分布柱状图。这可用来说明清王朝
A.注重保障地方行政体系的运转效能 B.满汉之间的政治矛盾日益尖锐
C.地缘和民族因素主导地方政治建设 D.户籍制度与考课制度相辅相成
7.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农业规模的讨论,争论最激烈的是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优劣对比,小农经营的认同危机愈益强烈;大农经营则有一个从全盘接受到多元并持,再到绝大多数接受的过程。事实上,大农经营的建设成效极为有限,小农经营始终居于绝对统治地位。这场争论
A.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
C.脱离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社会生产实际
D.反映出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8.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展现了中国社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安的历史画卷。书中人物蒋纯祖年轻时为反对“家长专制”而离家出走。后来则痛心疾首地呐喊道:我尤其痛恨现在一般青年底浅薄浮嚣!我更痛恨五四时代底浅薄浮嚣!这主要体现出
A.新文学存在蛊惑青年的行径 B.民族危机使人们重构对“家”的理解
C.传统文化再度被人们所接纳 D.时代动荡使新文化运动被重新评价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告诫基层干部说“土地改革的对象,只能是和必须是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剥削制度,不能侵犯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要侵犯地主富农所经营的工商业,特别注意不要侵犯没有剥削或者只有轻微剥削的中农、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和新式富农。”这些主张
A.有助于军事目标达成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0.1950年8月,改组后的中国福利会在五原路筹建托儿所。1951年6月,托儿所正式开办,主要收托3个月到18个月大的婴儿,须经上海总工会、华东军政委员会人事部、上海市民主妇联介绍方能报名入托。除了基本的照顾看护外,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还根据年龄段对婴儿拟定了详细的营养指导。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的创办
A.适应了保卫和建设国家的需要 B.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C.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体现救济慈善机构对妇幼的保护
11.2024年见证了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伟大实践。图4、图5表明当前我国
A.迎来与亚非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B.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C.打破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
12.阅读图6:“1521年的美洲国家”。其中的“朝贡行省”定期向王室纳贡,“战略行省”则要向王室提供各种援助,但朝贡和援助需要经双方同意后才建立。这反映了
图6
A.阿兹特克人国家体制的松散特征 B.印加帝国实行政区分治的统治方式
C.中美洲古代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 D.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处于敌对状态
13.埃及科学复兴的发起者之一、语言学家塔闼维(1801-1873)在《埃及的故事》中主张埃及文化在好几个世纪里光芒四射。在“法老时期,它(埃及)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母亲”。在希腊一罗马时期,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术中心。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又成为伊斯兰文化的支柱,帮助把文明传播到西方。即便到了塔闼维那个时代,它依然保持着力量和光荣。据此推知,塔闼维意在
A.强化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B.推动非洲民族民主运动走向高潮
C.强调埃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源头
D.揭示阿拉伯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4.1866年普奥战争后,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谋求德国的完全统一。与此同时,法兰西第二帝国在现代化改革下重新恢复实力,皇帝拿破仑三世跃跃欲试,想要再创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的辉煌统治。对此,图7中英国的漫画则显示出“睁一只眼睡觉”,对普法双方的“狗咬狗”保持关注。由此可知
A.希望重新恢复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格局
B.实行严格的中立政策以维护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两国局势走向和结果最终达到了英国人预期
D.拿破仑战争后维持欧洲的和平是普遍的追求
15.列宁在《论坚强的革命政权》一文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但在有战争的情况下,这在客观上就不可能了。这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进行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意在强调
A.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革命发生的偶然性
C.沙皇统治的残酷性 D.一战的巨大影响
16.1963年《真理报》报道:乌兹别克化工机械厂未完成国家规定的定货任务,原因是该厂在忙于生产该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达的非计划定货;下塔吉尔冶金联合企业向该共和国主管供应机关提供了超计划生产的金属,却不考虑计划内的其他定货任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僵化 B.市场经济逐步确立
C.地方自主权力扩大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国际治理是人类社会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有效治理国际社会值得关切和思考。材料一:
图8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955年 29个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旨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1974年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通过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实现资源、技术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198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批评西方媒体垄断全球信息传播,第三世界国家认为,西方通过文化输出和媒体霸权,侵蚀了他们的文化认同。
2005年 包括印度、巴西在内的新兴大国提出联合国改革提案,要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材料三: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7-20世纪国际治理的变化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治理提出了哪些诉求?(4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国际治理的认识。(6分)
18.商贸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商品经济发达的一大标志,就是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本沿用前朝成例,钱钞并行,但钞易为政府滥用,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特别是用银子作为主要通货。而明代白银之所以能成为主要货币,是因为白银有大量的增加。这并不是由于中国的银产量增加了很多,而是有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丝绸与白银,这两个至柔与至刚、种类迥异的产品,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主角。马尼拉成为黄金转运口岸。中国丝绸运往菲律宾,转装上大帆船,经由马尼拉销到墨西哥,再行销拉美各地,又称大帆船贸易。葡萄牙人的大帆船把中国的丝绸运往印度的果阿,再运到里斯本。秘鲁、墨西哥出产的白银后来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国。来自遥远新大陆和近邻日本的数量惊人的白银,也像汹涌的洋流一样汇入中国,以至于贡德弗兰克把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罗雪挥、黄陈辰《丝绸白银柔与刚的贸易》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丝银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在亚洲沿海地区丝银贸易活动的背景因素。(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3个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的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既吸收前代都城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成果,延续古老的以中轴线为都城规划设计基准线的历史传统,又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北京市文物局《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韵-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的历程、做法与启示》
材料二:
乙已年春节将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中国年也是“世界年”,这不仅是一种印象,更是生动的现实。在即将到来的这个世界“春节周”,如果我们到英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走一走,在美国旧金山看一场盛大的花车巡游,去法兰克福庙会学做剪纸和糖画,到新加坡牛车水采购年货,当万盏灯笼点亮日本长崎冬夜,《茉莉花》的旋律在加拿大多伦多音乐会响起,我们必能深切体会春节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并为之感动。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举办春节民俗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则达到近200个。
-环球时报 2025年1月27日第014版《中国春节何以成为“世界时刻”》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保护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的意义。(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春节习俗风靡世界的原因。(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面是丁建弘教授《德国通史》的目录摘编。
第一章立国时代: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
第二章封建时代:民族国家的被延误
第三章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的发端
第四章普鲁士崛起时代:对德意志民族是祸是福?
第五章“启蒙”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
第九章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
第十一章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
第十三章纳粹统治时代:极端民族主义发了狂
第十四章盟国管制时代: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
(1)从德黑兰、雅尔塔到波茨坦
(2)从纽伦堡审判、“四D”计划到柏林危机
第十五章重新崛起时代: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2.联邦德国成为经济大国和社会福利国家
(3)民主德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社会保障国家
第十六章再统一时代:一曲德意志民族的《欢乐颂》吗?
注:“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并围绕现代化启示,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 A B A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B A A A D C
非选择题部分:
17:【答案】
【小题1】变化趋势:从确立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到建立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再到成立国际组织并赋予其相应权利,国际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决策原则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等变化,反映出国际治理中权力结构的调整;从区域治理到全球治理,国际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3点答其中2点即可4分)
【小题2】诉求: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国际经济关系,实现资源、技术和财富的公平分配;反对西方文化输出和媒体霸权,维护自身文化认同;要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使国际治理机制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答其中 2点即可4分)
【小题3】认识:国际治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从早期侧重于国家主权等政治领域,到后来涉及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中的诉求反映了国际治理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中国秉持“和”“序”等理念,为国际治理提供方案,体现大国担当。有效的国际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构建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治理体系,以应对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
【小题1】原因:纸币泛滥不稳定、白银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4分)影响: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推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促进了商帮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小题2】特点:丝绸与白银成为主要商品;贸易范围基本横跨全球;由西班牙、葡萄牙主导贸易;中国占据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
背景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殖民扩张的需要。(4分)
19:【答案】
【小题1】意义:①保护“北京中轴线”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都城建造格局的理想典范,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中”的追求,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②北京中轴线”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建筑与园林,其中故宫、天坛等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性的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③保护“北京中轴线”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北京中轴线”就是其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都城的规划理念,具有历史价值。④保护“北京中轴线”有利于文化的创新性。“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元、明、清三代,不同时期都对其加以继承与创新,赋予其时代价值与意义,证明“北京中轴线”能为中华文化带来不竭的创新动力。⑤保护“北京中轴线”有助于北京城市化发展。“北京中轴线”除了有经济价值外,还能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很好的传统文化元素,助力北京可持续发展
【小题2】原因:①从历史角度来看,古往今来,有许多华人、华侨不断移居世界各地,为世界带去中华文化,也为春节的风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②从春节本身来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在华人中有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春节习俗本身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喜庆祥和、亲情与团圆,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春节习俗有强大的包容力,在与世界各民族交融中得到创新。③从现实需要来看,春节习俗也会为各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旅游、购物,拉动内需。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外交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春节习俗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如以文化人、与人为善等,也进一步被推广,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所接受
20:【答案】
【小题1】题目: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
阐述:德国现代化进程曲折复杂,民族主义贯穿始终,对其现代化影响深远,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启示。在德国现代化早期,民族主义发挥积极作用。宗教改革时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罗马教会精神枷锁,激发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为民族运动发端奠定思想基础。文化民族主义在“启蒙”时代兴起,强调德意志文化独特性,凝聚民族情感,为政治民族主义发展铺路。普鲁士崛起时代,普鲁士凭借强大军事和高效行政,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完成从分裂到统一的关键跨越,为现代化创造政治前提。统一后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虽保留封建残余,但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热情推动工业迅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步入工业化强国之列。然而,德国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带来巨大灾难。进入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膨胀,德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使自身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受挫。纳粹统治时代,极端民族主义发狂,纳粹宣扬种族优越论,对内迫害犹太人,对外侵略扩张,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再次沦为废墟,国家分裂,民族陷入巨大痛苦。二战后德国反思历史,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盟国管制实施“四D”计划,消除军国主义和纳粹影响,为民主政治和经济重建奠定基础。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不同政治体制下,分别成为经济大国和工业强国,通过发展经济、完善福利制度提升民众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德国再统一,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在欧洲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德国现代化历程表明,适度、理性的民族主义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极端民族主义则会引发战争,破坏和平与发展,使国家和民族遭受重创。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培育理性民族主义,警惕极端民族主义,通过和平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