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17 18 19 20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吕氏春秋·慎势》中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宋朝之后,金、元、明、清王朝徙都北京。金海陵王提出“燕京乃天地之中”,因此将都城称为“中都”。据此可知,“择中建都”的观念
A.决定了人口迁徙的方向 B.得益于民族交融的发展
C.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传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2.1894年,法国人拉克伯里在其著作《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被中国奉为文明始祖的黄帝来自于巴比伦。“中国人种和文化西来说”在西方汉学界并非主流,但这一说法却在清末得到章太炎、王国维等中国一流学者的拥护,他们还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考证加以论证。当时中国学者的这种主张
A.源于考古实证的支持 B.与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
3.在巴比伦最著名的创世神话《埃奴玛·埃里什》中,水神埃阿强壮有力、智慧超群,其子雷暴神马尔杜克力量无穷。亚述时期的创世神话中,农业神阿淑尔亦是一位拥有威猛外表和强大神力的神灵。这反映出在两河流域
A.生产方式影响神灵崇拜 B.国家统一依靠君权神授
C.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D.文学作品凸显天人感应
4.朝鲜成宗四年(1473年)六月,国王命领中枢府事李边编纂古今名贤、节妇事迹,名曰《训世评话》,令典校署印行全国。宣祖六年(1573年)八月,国王令刊印宋代吕大钧所撰《吕氏乡约》,使人人皆得阅览。这说明在当时朝鲜
A.治国理念传统守旧 B.宗藩关系不断巩固
C.专制皇权日益强化 D.伦理规范备受重视
5.下表为中世纪早期修道院开设的课程及其要求。据此可知,这些课程的开设
课程 要求
拉丁语 具备初步的会话能力
文法 能阅读基督教诗人诗歌
修辞 能撰写书信、编年史、修道院日志及法律文书
逻辑 了解《逻辑学》片段
代数几何天文 能计算基督教日期不确定的节日,如复活节
音乐 参加圣事时能正确唱诗
A.强化了宗教文化的地位 B.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 D.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6.根据古印度《梨俱吠陀》记载,雅利安人体态特征身材较高、蓝眼睛、肤色白晰,爱好战争、饮酒和赛车,财富的多寡根据牛群的大小来判断。而其描述当地土著居民则是身材矮小、肤色暗黑,没有鼻子,称他们为“达萨”,即奴隶。这些记载可用于佐证
A.种姓制度的出现 B.印欧人群的迁徙
C.游牧习俗的传播 D.早期帝国的扩张
7.17世纪初,为传播瓜达卢佩信仰,西班牙传教士将其改名为托南琴,称其为嫩玉米女神,从而被印第安人广泛接受。1810年墨西哥独立战争爆发时,墨西哥神父高举瓜达卢佩圣母像,号召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据此可知,墨西哥圣母瓜达卢佩崇拜的出现
A.鼓舞了民族独立与解放 B.促进西方文化成为主流
C.便利了欧洲的文化殖民 D.重塑了殖民地文化认同
8.20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经济危机,失业等问题让人们把目光聚集在移民身上。国民阵线创始人勒庞利用民众不满情绪宣传排外主义,提出了著名的口号“法国人优先”,吸引了中下层民众支持,国民阵线也因此成为法国重要政党。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移民问题阻碍经济发展 B.多元文化遭到巨大破坏
C.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 D.反全球化成为社会主流
9.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汉志地区再次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汉志重镇麦加城因集市兴盛而吸引了各部族前来参加赛诗会、朝拜克尔白神庙等文化活动,最终成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城。麦加的兴盛表明
A.商路变迁影响文化活动 B.地理优越利于城市发展
C.经济发展决定宗教兴衰 D.文教兴盛推动民族融合
10.右图为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康熙青花瓷盘,盘子纹样展示了庭园演奏的场景,正在弹琴的欧洲女性坐在桌旁,从面庞可见,尽管服饰是欧洲样式,但是人物的面庞仍然是偏东方的。据此可知,当时
A.东学西传引领时代潮流 B.瓷器成为外贸大宗商品
C.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贸易往来推动文化交流
11.史载,公元一世纪前后,地中海地区的希伯来文《旧约》圣经被希腊文版的《七十士译本》所取代,而成书不久的27卷本《新约》圣经也多为希腊文写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
A.希腊文圣经更便于阅读 B.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C.基督教信仰被广泛接受 D.古希腊文明的优越性
12.自18世纪5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聘请在华传教士马礼逊为译员,使得其可以合法居留中国,并在东印度公司的资助下,完成了6巨册《华英词典》的编纂和中文《圣经》的翻译,还赞助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华英书院等。这一史实反映了当时
A.欧洲人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B.贸易扩展改变中国文化走向
C.传教士主导中西文化交流 D.殖民扩张推动文化联系加强
13.右图为1943年美国迪士尼动画片《元首的面孔》的宣传海报。据此分析,该动画片
A.致力于传播民族民主意识
B.意在鼓舞民众的斗争精神
C.反思战争以重构社会价值
D.体现了反殖民主义的主张
14.下表是来自于国家汉办官网孔子学院总部的一些数据节选。据此可知
年度 各类汉语考试考生人数(万人) 汉语全球考点 (个) 孔子学院分布国家(地区)(个) 孔子学院数(所)
2012 252 604 108 400
2013 502 837 120 440
2014 542 886 126 475
2015 600 978 126 500
2016 600 1066 140 513
2017 650 1100 146 525
A.儒家文化在海外迅速兴起 B.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显著提高
C.中国文化影响力日渐扩大 D.汉语言教育得到了国际认同
15.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某委员认为故宫是“天字第一号逆产”、“皇气十足的东西不便为后人观看”,动议拆除故宫博物院并拍卖“逆产”。此提议遭到众多历史文化学者的强烈反对。这一事件说明
A.政治需要决定文物命运 B.故宫成为封建皇权象征
C.文化遗产保护曲折艰难 D.国民政府力求破旧维新
16.近年来,京剧、粤剧等传统戏曲借助4K、全景声等影音技术,呈现唱腔之婉转、情节之动人和意境之优美;蜀绣、社火、脸谱、佛山咏春拳、景德镇陶瓷等非遗项目纷纷上线数字藏品;越剧、古琴、云锦、苏绣等传统项目也频频出现在游戏中。这说明
A.技术进步推动人类文化传播 B.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较艰难
C.保护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共识 D.信息革命决定文化传播方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塑造了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极端反抗,本质上是“忠孝伦理与个体意志”的冲突,是“杀身成仁、成就大我”的追求;他的重生依靠太乙真人以莲藕重塑肉身,形成了“大道无尘”的载体,暗合中国神话中“道德救赎高于一切”的伦理观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从魔丸降世到闹海屠龙,再到助周伐纣直至成为天庭护法神,哪吒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封神演义》“劫运-封神”的宏大叙事。个体奋斗最终被纳入天宫体系,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叛逆到成佛的轨迹相同,不但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逻辑,这种“功德圆满、皆大欢喜”的结局也符合华人“贵和尚中”的乐感审美心理。
-摘编自王猛《<封神演义>对儒家伦理的消解与重构》等材料二 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古希腊神话产生时间较晚,其作为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由希腊原始初民口口相传,又经荷马、赫西俄德等人改造,在城邦岛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奥林波斯神系。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风流、赫拉的嫉妒心与赫尔默斯的虚荣心等,充满凡夫俗子的情感欲望;赫拉克勒斯虽为宙斯之子,却需完成十二试炼洗刷罪孽,其半神之躯始终承载人性的弱点;无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后被命运诅咒,还是俄耳甫斯冥界寻妻的永恒失败,再到普罗米修斯盗火后永受折磨,个人英雄主义的结局都展现了对既定命运的悲剧反抗,并最终发展为“原罪与救赎”的宗教极致。
-摘编自张开焱等著《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神话卷》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希腊神话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与希腊神话差异的主要社会成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位于西南边陲的腾冲县和顺乡,其居民以明代戍边而来的中原人后裔为主,其“士气民风,不亚中原人物”。1924年,赴缅甸习商当学徒的寸嗣徽先生回乡省亲时,看到家乡封建迷信盛行,青年思想消沉,遂与同乡人组织了“和顺书报社”,订购图书杂志免费为民众提供阅览服务。1928年,和顺图书馆正式成立,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乡人和华侨奉献捐赠。1938年其馆藏资源已达21800多册。抗战爆发后图书馆经费来源一度断绝,但“为满足民众愿望,服务地方,宣传全民抗战之旨”,馆方坚持将“所得新闻,彻夜赶印,日出一张至二三张不等”。腾冲沦陷期间,图书馆发动学生把图书疏散,后在远征军解危及多方努力下,大部分藏书得以保存,到1944年腾冲光复,和顺图书馆也恢复正常秩序。
-摘编自黄体杨、杨勇《民国时期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材料二 1980年,和顺图书馆正式交予公办,并根据《文物保护法》和《图书馆工作条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改革,包括建立岗位责任制,健全规章制度,将藏书善本和书籍报刊分类管理。同时政府拨款20万元,海外侨胞及乡人共同捐款10万元建造“藏珍楼”,扩充藏书、扩建馆舍。除藏书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和顺图书馆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展”“民国珍贵图书展”“腾冲抗战照片展”等活动,丰富了和顺乡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和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2003年和顺图书馆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顺乡发挥图书馆“文化之津”的价值意义进行旅游宣传,吸引了国内外的参观者,和顺图书馆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杨婷《社会变迁下乡村文化机构的生成与演进:基于和顺图书馆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顺图书馆创建及发展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非洲史研究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档案资料和其他书面文献,这种状况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更加明显。西方文献尽管丰富,但涉及的时间是有限的,主要涉及非洲近现代历史。黑人自己创造的语言文字一般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因此非洲缺乏系统的、贯穿古今的编年史。在非洲传统社会,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只能通过口头传说代代相传。非洲口头传说有专门的传授者,在西非被称作格里奥,被看作是非洲历史的活记忆。关于马里帝国开创者的史诗《松迪亚塔》,就是通过格里奥代代相传保存下来的。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西方史学主流思潮是实证主义史学,对档案资料十分看重。在欧洲传统史学家看来,非洲口头传说只是神话和童谣,根本不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伴随着非洲的国家独立,这种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人们重新认识到口头传说的价值,把它广泛运用到非洲历史研究中去。20世纪非洲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民族主义学派,“从非洲观点观察非洲”,是其座右铭。尼日利亚历史学家肯尼思·翁伍卡·戴克在其著作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口述材料。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编写的《剑桥非洲史》关于马里帝国13世纪20-30年代历史的叙述,主要也是取材于《松迪亚塔》提供的口述史料。
-摘编自张忠祥《口头传说在非洲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口头传说对非洲历史研究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非洲口头传说为例谈谈史料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原则。(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两个必备因素,一个是庞大的国家体系-帝国,另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价值体系-某种特定的宗教或意识形态。4世纪后,世界上逐渐形成四个文化圈,即“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西亚-北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工业文明”,这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摘编自钱乘旦《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请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D A B D C A D B D B C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8分)
(1)中国:重视伦理道德;崇尚家国情怀(或集体观念),轻个体价值;主张中庸和谐;讲求结局圆满。(5分,1点2分,任答3点给5分)
西方:凸显人性情感;推崇个人奋斗(或个体意识),重个体价值;主张斗争反抗;体现悲剧色彩。(5分,1点2分,任答3点给5分)
(2)中国:农耕社会的相对稳定性;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与大一统的政治取向;宗法制度与儒家文化的影响。(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希腊:商业贸易活动的独立性;以海岛自然环境为基础;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作用。(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18.(12分)
(1)由民办到公办;顺应时代,服务社会,功能日益拓展;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由举步维艰逐步走向健康发展;制度建设从乡规民约到法制化。(6分,1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开启民智,净化社会风气;保存传承文化,提高当地文化水平;凝聚民族精神;推动基层农村建设。(6分,1点2分,任答3点即可)
19.(10分)
(1)属于口述史料,对于研究非洲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弥补了非洲历史研究中史料短缺的问题;有助于和考古等史料互证,形成相对完整和较为可信的非洲历史认知;冲击了欧洲殖民史学传统,有利于增强非洲历史研究的主体性和民族自信。(6分,1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秉持二重证据法,口头传说与实物史料相映证;孤证不立,要将非洲本土史料与他国史料相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0.(12分)
评分标准:
论题 (0~2分) 论题围绕材料观点且清晰明确,得2分;无论题或不能围绕材料观点,得0分。
论述(0~8分) 有两个以上史实,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得8分;有两个以上史实,逻辑较严谨,论证较充分,得6分;有一个史实,逻辑较严谨,论证较充分,得4分;有一个史实,逻辑不严谨,论证欠充分,得2分;无史实,得0分。
结论 (0~2分) 结论有升华,符合论题和论证,得2分;无结论或结论重复论题,得0分。
示例一:
论题:人类早期文明由分散孤立走向联系扩展。
论述: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限制,早期文明各自独立发展。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出现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文化成就。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产生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等文化成就。古希腊产生了哲学。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文明区不断扩展并逐渐相互连接,促进了帝国的兴起。崛起于西亚的波斯帝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促进西亚、北非和希腊文明的交流。亚历山大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将希腊的文化传播到埃及和西亚。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综上所述,人类文明在扩展中不断交流,促进了文化圈的形成。
示例二:
论题: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的思想(宗教)促进了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中国自秦汉起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中国历史虽然出现过政权并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主要趋势。伴随着国力强盛,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这些国家也将儒学作为官学。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东亚各国,东亚文化圈不断发展。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混战状态。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依靠传教和军事征服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后经过不断对外扩张,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在被征服地区广泛传播,西亚一一北非文化圈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力量强大的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会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其文化,辐射带动周边文化,促进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